1940年11月,龙飞虎将朱敏带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延安。一到延安,她首先看到了多年未见的哥哥朱宝书,原来哥哥已先来延安了。
哥哥带她去见父亲。当他们来到一座窑洞前看到朱总司令迎出来时,朱敏便一眼认出这就是照片上她多年思念的父亲!
“爹爹!”一声呼叫刚出口,两行热泪流了下来。爹爹用温暖的大手,一边为她擦眼泪一边哄着说:“不哭啦,不哭,现在应该笑哇!好多娃娃直到现在还见不到爹妈的面,我们小敏书是幸运儿啊!”
14岁的朱敏第一次听到爹爹的声音是这样的温和,立刻破涕为笑了。她依偎在爸爸的怀里,仔细端详着爹爹的脸,当意识到自己的相貌酷似爹爹时,不禁甜甜地笑了。这一天真的微笑,顿时将父女之间由于长期分离而产生的生疏、隔膜冲散了,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见到女儿,朱德总司令非常高兴,他亲切地对女儿说:“哥哥现在已改名叫朱琦,你以后就叫朱敏吧!”父亲给她起了一个既简单又上口的名字。能够生活在父亲身边,朱敏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孩子了。在延安的生活是十分快活的。然而,好景不长,朱总司令由于战事紧张,无暇照顾这惟一的女儿,艰难持久的抗日战争再次将分离的痛苦降临到这父女俩的头上。
朱敏来到延安仅仅两个月。一天,父亲把她叫到身边,对她说:“你不是想学习吗?现在送你去苏联学习,你愿意吗?”
虽然心里很不愿意离开刚刚见面不久的爸爸,朱敏还是懂事地点头。临别之际,父亲嘱咐她到苏联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要学习一门专业技术,“现在国内正打仗,打完了仗就需要建设,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接着又怜惜地看着自己的女儿,爱抚地说:“20岁以前不要谈恋爱,你的身体这么弱,结婚早了对身体不好。要锻炼得强壮一些,爸爸等你回来建设新中国。”
年仅14岁的朱敏,将父亲严肃而又亲切的话语深深地记在心里。
第04章 九死一生的——贺捷生
1935年11月1日,湖南桑植县冯家坳的一户农民家里,传出了一声声婴儿的啼哭……
“祝贺副主席得了一门迫击炮!”译电员拿着一封刚刚译出的王震拍来的电报,兴冲冲地往贺龙住处跑来。
贺龙指挥部队刚打了个大胜仗,正在牵挂着后方待产的妻子,就听到了这喊声。他忙迎了出来接过电报一看,也乐了,周围的人哄堂大笑起来,给战斗胜利的气氛,更增添了欢乐。
“快,你给起个名字吧,你是咱们红军里的文化人!”贺龙说着将电报递给了肖克。
这位后来成了他的连襟的肖克,笑呵呵地说:“既是打胜仗时生的,就叫捷生吧!”
“好!”贺龙尚未表态,周围的人就喊起“好”来,还有不少人拍着巴掌。
“既然大家已鼓掌通过,那我也无话可说,就叫捷生!”贺龙笑得小胡子直跳。
贺捷生来到人世刚20天,红二方面军就开始了长征。贺捷生的母亲蹇先任拖着虚弱的身体,用一个竹筐背上捷生,随大部队踏上了茫茫的征程。
有一次过敌人的封锁线,赛先任怕孩子的哭声会暴露部队行军目标,便用衣服紧紧地捂住小捷生的头,等过了封锁线打开衣服时,捷生的小脸儿已给憋紫了,生命已危在旦夕。
还有一次突围,贺龙把小捷生裹在怀里,像长坂坡赵子龙救阿斗似的,跃马挺枪、一路冲杀。待到突出重围后,他感到一身轻松,才忽然想起了怀里的孩子,低头一看,真傻眼了:怀里的捷生没有了。
贺龙掉转马头,沿着来路回去寻找。原来捷生从父亲的怀里被颠出来,掉到了路边,幸亏孩子裹得严实没有摔坏,被一位过路老乡拣了起来,才被找了回来。
小捷生也真算命大,在长征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她居然随着大部队在枪林弹雨中南征北战,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中活了下来。
到达陕北时,一岁的小捷生又黄又瘦,佝偻着小小的身子,可怜得像只蜷缩的小瘦猫。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主席的林伯渠,看了好生心疼,不知从哪里弄了一只奶羊送给赛先任,才使这母女二人的脸上有了点血色。
红军到达延安不久,捷生的母亲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父亲贺龙戎马倥偬,深人敌后,指挥队伍与日寇拼杀。小捷生怎么办呢?组织上只好把她交给红军中的女同志抚养。
为了减轻同志们的负担,贺龙经过再三考虑后,毅然决定把捷生转移到上海。临行前,贺龙抱着女儿眼里也闪现出一片晶莹。他对负责转移的保姆说:“乱世年月,祸福难料,如有不测,就将捷生改姓送人吧。”
贺龙缓了口气又说:“如有可能,最好不要改名。”
保姆望着首长,两行热泪流了下来。她明白首长的意思,深深地点着头,要是把姓名都改了,将来寻找起来连一点线索也没有了。
战争年代,风云多变。保姆带着小捷生风尘仆仆来到上海,不料由于叛徒的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保姆虽是个参加革命不久的中年妇女,但她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这孩子是革命的后代,保护好孩子是组织上交给的革命任务,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把孩子保护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