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其标老人,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拿出了一包东西:一条旧毛毯,一个铜脸盆,还有一个布包袱皮,上面写有邮寄的通讯地址和收件人的姓名——唐一真。这是唐义贞当年留下的全部遗物。
小定听了这些话,看到这些东西,已泪流满面。物在人已逝,见物更思亲——生我、给我以血肉之躯的亲人呀,你们在哪里?他悲幼地在心里呼喊着……
从此以后,范其标老人就督促范小定寻找父亲。小定遵照养父的意思到处打听,寻找各种线索,经过多少辗转,费尽无数周折,但仍杳无音信。范其标老人说:“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锲而不舍,大海捞针,总不死心……”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范小定认识了在广东的李坚贞和在北京的童小鹏等人,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渐渐地找到了一些线索。
弥罩岁月的迷雾,眼看就要消散了。突然,一声惊雷炸,“文革”开始了,那刚要续接到的琴弦,又断了……
值得庆幸的是,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它延长了许多痛苦,留下了无数遗憾。但范小定在养父的鼓励下又开始了寻找生父。工夫不负有心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980年时,范小定终于找到了他的生身父亲——陆定一。
其实,陆定一副总理又何尝不在寻找儿子。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首当其冲,被当做“阎王殿”之首打倒在地,关进牢狱,长达13年之久!陆老出狱后,思儿心切,仍不断到处打听寻找线索。终于,两根断了的线头接到一起了。他马上乘飞机飞赴福州,亲自去见未谋过面的儿子和养育他的人。
陆老与范其标老人,两双布满老斑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总算,总算把孩子带到你面前了,老陆!”范其标老人用颤抖的话音嘎咽着,两行老泪流了出来。
“总算,总算找到你们了,我的老哥哥!”陆老紧紧地握住范其标老人的手,生怕他再跑掉似的。
老人们平静后,坐下来叙述往事:
“在这以前,我让孩子跟了我姓范,现在该改回陆姓了。”
“你们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收养并培育了孩子,那是真正的生死之交哪!你们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孩子应该继续留在你们身边,姓也不必改了。”
“不行!我们找了你40多年,就是为了让孩子归根认宗!”范其标老人激动地站了起来。
“你几十年含辛茹苦,把一个小生命养大成人,他应该在范家承前启后,哪有改姓的道理。”
两位老人争执来,争执去,各持其理,相持不下。最后,陆老沉吟片刻才又说:
“咱们还是遵照孩子母亲的意愿吧。义贞说过:孩子是我们两家的人,孩子的姓要改就改成‘陆范’。我想,这是一个工农团结的姓,也是纪念烈士的姓。希望今后这个姓世代相传下去!”
意见统一了,范小定也因此有了新名字——陆范家定。
第22章 寄养在工人家里的——聂力
聂力5岁时,张瑞华为了全力投人工作,只好将她寄养在上海一位工人家里。不久,张瑞华被调往天津,然后又转到陕西省,最后调往陕北聂荣臻同志处。夫妻终于团聚了,但却和女儿失去了联系。
聂力寄养的那家工人收人少,孩子多,生活极其艰苦。聂力小小年纪,就要打水、扫地、洗衣、做饭,还要照看养父的小儿子。她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力下,和所有的贫穷工人子女一样,在忍饥受冻中度过了6年。当她刚满12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就进纱厂当童工,用孩子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纱厂的大铁门阴森森的,就像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嘴,走进去就如被魔鬼吞下去一样令人心惊胆战。小聂力把一切都埋在心里,她从不在人前掉泪,但她确有太多的伤心和委屈?她思念那没有音信的父母,她也在心底埋怨他们:5岁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可父母却丢弃了她!养父母虽说都是好心人,可他们拼命干活,也养不起这一家人呀!她伤心,她委屈,她不能向养父母苦诉,她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纵有千般恩怨、思念,她只能独自咀嚼。
聂力5岁和母亲离别,直到1945年离开养父母家,整整孤苦伶仃地度过了10年。10年的超负荷、超强度劳动,使她备尝了人世的艰辛;正是苦难童年的泪水,养成了她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内向性格。
远在解放区的聂荣臻夫妇,十分思念自己心爱的女儿,可小聂力在哪里?连这作父母的也一点不知道。聂荣臻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一直把女儿的一张小相片,放在贴身的口袋里。
在延安,张瑞华有一次遇到周恩来,周副主席关切地问起她的女儿,张瑞华强忍住思念之情说:“已经很久打听不到她的下落了,也许,也许……”张瑞华咬住了下唇,没有再说下去。
说者有情,听者更有意。周恩来立即托上海地下党的负责人龚饮冰同志寻找聂力。经过多方查找,在1945年日本投降的喜庆日子里,上海地下党找到了聂力。寄养出去的5岁小女孩,送到北平军调部时已经15岁了。
叶剑英伯伯见到后高兴地说:“不要说女儿不认识父亲,父亲见面后也不会认出女儿来。我给你想个办法,你拿着这张照片去对照,谁像照片上的人,谁就是你爸爸。”聂力认真地接过了叶伯伯送给她的照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