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语惊天下,使这些饱经世事的外国记者目瞪口呆。他们所料想不到的是,这话是出自一个延安幼儿园孩子之口,他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事实。他们又实在弄不懂,这些小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小朋友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这些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娃娃,一点不认生,不怯场。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一个个显得很精神,他们挺着小胸脯,高昂着小脑袋,神气十足的唱着、跳着……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这就是延安的娃娃,人人都有一颗亮晶晶的心。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什么。其实,对于幼儿教育,大有研究之处,也许在他们智巧刚刚萌发时,正是人生德育、智育开发的最佳阶段。延安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在生活、游戏、玩耍的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养成了习惯,在积极暗示、鼓励赞扬、严格要求、批评帮助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记者们信服了,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一群普通而又伟大的人,他们在神奇的社会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出一代新人。中外记者参观团中的国统区代表赵超构先生,回到重庆后,发表了《延安一月》的特别报道,在文中盛赞保育院儿童精神面貌是在国统区“从未见到过的幸福愉快”!
赵超构先生的《延安一月》在重庆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44年7月30日的重庆《新华日报》,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题目是《延安保育院怎样对儿童进行教育?》:
“保育院孩子学习、生活有个显著的环境特点,就是半军事化。他们起床、早操、吃饭、上课、睡觉等,都有严格的纪律。但在课外活动、民主生活、师生关系上民主平等、独立自主,一点也不受半军事化管理的限制。正因为这样,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特别强……”
第38章 黄土地洛杉矶
自从1937年党中央迁到延安,日本鬼子的飞机就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经常进行轰炸,气焰十分嚣张。特别是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又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内外敌人的合击下,我党处于最困难的历史时期……
1940年1月,傅连障、丑子冈走在兰家坪村的冰雪小路上,他们不顾天寒地冻,边走边谈,在筹划着组建中央托儿所,并由丑子冈出任所长。
在所长丑子冈的言传身教下,托儿所很快就成了一个真情、关爱的大熔炉,不管什么成分进来,都能被熔炼成优质钢材。“奔延安千里迢迢为革命,做保姆今生今世无怨无悔。”这是当年中央托儿所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
“昔日童养媳,今日是模范”的周桂枝,硬是迈着她的三寸金莲走到了延安。冲破封建压迫的农家姑娘,曾任过区妇女部长。她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后,被分配到托儿所当保姆。先在洗衣房为孩子们洗衣服,后又调去管理仓库。她心里装的只有孩子,孩子就是她赖以生存的支柱。为了孩子,她乐于干别人不愿干的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长把她看做是多面手,超级替补,放到任何地方都是骨干。当年的延安《解放日报》上曾记载:“周桂枝到托儿所半年之后,就被该所全体同志选为模范保姆,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
英姿飒爽的女八路李新,开始教书,后来被调到托儿所任保育员指导员,专门负责孩子们的卫生保健指导。延安地处山区,老百姓的卫生习惯不好,她就负责培养当地农民的卫生习惯。到托儿所后,首先抓保育员的卫生习惯,教她们每天给孩子刷牙、洗屁股、洗脚、消毒毛巾等。每周要给孩子洗一次澡……全身心地投人到孩子的保健工作中去了。
赵风钦是中央托儿所惟一的一名男保育员。他到托儿所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去医院照顾生病的杨勇的儿子杨小平。小平的父母都在前线,决不能让孩子出危险。赵风钦像接受战斗任务一样坚决、精心,日夜守候在小平的床边。小平三天三夜没退烧,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小平报病危,又吐白沫又瞪眼,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人死的钢铁战士,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在赵风钦的日夜看护下,小平终于脱离了危险。
赵风钦看护的孩子,从不缺水喝,尿布也总是千的。孩子们都喜欢“保父”的细心、热心、耐心,更喜欢“保父”的心灵手巧。讲故事、做游戏、扭秧歌做玩具手枪、手榴弹,教打霸王鞭……最令大人、孩子们钦佩的是他的恒心和韧性,他本来大字不识一个,但为了教孩子们认字,他一咬牙和娃娃们一块学。很快就能写日记、打报告。选举边区劳模时,全所大人、孩子都投了他的票。
刘志兰是左权将军的夫人,她带着女儿左太北来到托儿所。一边在抗大学习,一边到托儿所来帮助照顾孩子。她给孩子们讲的抗日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启发了孩子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左权同志的牺牲,在太北和所有小朋友的心中,永远记住了日本帝国主义欠下的血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