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鲁迅小学正式开学。“鲁小”坐落在延安古城里南北大街之间,离党中央毛主席住的地方很近,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都比较好。
进人“鲁小”的学生,每人都发了一套崭新的但并不合身的军装和军帽。从全国各地来的孩子们,一穿上这套衣服,一下子就变成了“红小鬼”、“小八路”。
“鲁小”的校园并不大,校舍都是平房。其中有一间大教室,曾作为男生班的一个集体宿舍,用许多张课桌拼成一个大木床。很多孩子刚人学时,都在这个大床上一起睡过觉。
教室中间,还有一块不太大的操坪,一下课各班同学都到这里来进行各种活动。小小的操坪上,天天充满了欢笑和歌声。
“鲁小”初期人学的学生,多来自五湖四海,在这个大家庭里都能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最能关心同学的要数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了。
毛远志小时候和妈妈王淑兰一块坐过监狱。和她们同一牢房里还有一位红军妈妈带着一个男孩,就是后来和她同入“鲁小”的毛华初。
王妈妈为革命工作无力照顾两个孩子,毛远志被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毛华初也吃尽了苦头。1938年春,毛远志、毛华初被送到延安大伯毛泽东处,毛泽东把他俩送进了“鲁小”。
毛远志人学后,什么活都会干,又特别体贴关心人。她见小同学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总是随时帮助缝上。她无论参加生产劳动,还是为班上同学打开水、打饭菜,总是抢着干。她小时候并没有上过学,只是当童养媳时作过小女婿的陪读,加上她的刻苦努力,考试总是在前几名。因此,班上同学都尊称她“大姐”。
由于当时生活困难,卫生条件差,不少女同学头上长了虱子。为此,大部分女同学都剃了光头,再穿上一身和男同学毫无区别的宽大的军装,经过很长时间,同学们才知道毛远志是个女孩儿。她又热情又能干,真是干部子女学生中的好榜样。
当时,不但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而且同学们还关心大人。每到星期日和节假日,大点的同学都主动到伙房帮厨,替换下伙夫爷爷、叔叔们去休息。帮厨次数最多的要数在陕北土生土长的谢绍明和湖南来的毛华初了。毛华初曾担任过伙食管委会的学生代表,因常在灶里帮厨,脸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但他总是乐呵呵的。
“鲁小”当时在延安虽然只是座小学,但很出名。延安当时有大的群众集会,“鲁小”都参加,而且都是坐在最前面。只要他们的队伍一进会场,没等落地坐好,便会听到一阵有节拍的呼喊声:“鲁小的,唱一个!”“快!快!快!”
“鲁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唱革命歌曲从不示弱。指挥唱歌最有力的是小个子于龙江和只有八岁的陈英秀。他俩听到呼喊便主动地一跃而起,大声领头唱一句: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体同学便会齐声唱起来。唱完,他们也会在小指挥的指挥下,齐声高喊:
“抗大的,来一个!”“快!快!快!”来个回敬。
每次开大会,相互拉歌总要持续一二十分钟,充分显示着革命队伍的团结友爱,朝气勃勃的新气象。
这年夏天,在一个晴朗的假日里,吴燕生主任带着“鲁小”学生到延安城外去郊游。一到山上,同学们马上被那湛蓝的天空和漫山遍野的野花迷住了,争先恐后地奔向那广阔的山野,对着高山、大川拼命地呼喊,放声地歌唱。有的男同学互相打闹,有的女同学围着那成片的各色各样的小花高兴得拍手叫好。虽然他们生活、学习在延安这个山沟里,但同学们到了郊外,完全包容在大自然里,天地合一,别是一番情趣。
有好几个同学手中都捧着大束美丽的山花,一边跑,一边冲着吴燕生主任喊:
“老师,你看这些花多美!我们把它献给毛主席好吗?”
不知是谁先提出的这样一个建议,也不待老师答话,只听到一片附和声。也真是出乎意外,吴燕生主任竟然答应了大家的请求。
同学们很快就排好了队,在吴主任的带领下,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声唱着歌曲向毛主席的住处出发了。
毛主席在他那简朴的会议室里接见了“鲁小”师生。同学们很有礼貌有次序地向毛主席献花,毛主席和每个人都握了手。看起来主席很满意,也很高兴。
大家围着大会议桌坐下来。毛主席亲自给同学们分发了饼干和糖果,然后询问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回答,一边忙着吃他老人家分发给自己的饼干和糖果……
切当同学们的嘴渐渐停下来的时候,毛主席又问:“你们在学习生活方面有什么要求吗?”同学们一时静了下来,不知从何说起。“鲁小”的小演说家项苏云,是项英的女儿,当时就坐在毛主席的对面,同学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她。
她看了一眼吴燕生主任,吴主任也向她送去了鼓励的眼神。项苏云站了起来,看着主席的脸说: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们那里消灭了剥削制度,劳苦人民过上了最幸福的生活。我们能到苏联去学习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