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华之魂.星辰谱(全四部)_翟明战【完结】(335)

  为了加强中学部的教学工作,组织上曾先后派了几位文艺工作者和参加革命较早的干部来讲课。李星华、于敏、高时、李绵、李纳、郭绳武、徐宜等老师都是那时来的。

  贾芝老师是李大钊先烈的女婿、中法大学毕业生。他兼任第二班的班主任,后来任全校政治教员和语文教员。他讲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件小事》、《孔乙己》,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等,讲得很生动。当时,没有课本,都是教员自选范文,油印成讲义发给同学。

  于敏任一班班主任,兼教语文。他曾在《解放日报》文艺版当过编辑。他结合文艺界整风以来的成果,讲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知识分子思想上转变的道理。他强调要树立刚健朴实的好文风,并选讲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给同学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李星华是李大钊同志的大女儿,贾芝同志的夫人。她毕业于中法大学,也是语文教员,文字水平很高。

  李绵是陕西韩城人,从新文字学校调来的,抗战前入党。他讲近代史,还兼三、四班合并后的三班班主任。

  延安中学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和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成立的。

  1944年,抗战转入反攻阶段,形势好转。8月边区政府决定延安师范同延安大学中学部合并,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同时,决定延安中学校址为延安桥儿沟。

  桥儿沟在延安机场的东面,经过“鲁艺”校址那带着尖顶的教堂,顺沟而上,沿着山坡上的一排排窑洞,那就是“延中”的校舍。“延中”成立初期,共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教员60余人,其余为行政人员和生产人员,学生700余人,按文化程度编为12个普通班,另外还有3个地干班。

  延安中学组织机构仍沿用延安师范旧制:总支部委员会由王鼎勋、冯士休、贾芝、齐心、谢绍民(学生)5位同志组成。王鼎勋同志任党总支书记。学校行政领导仍实行校长负责制,霍仲年同志任校长,学校行政上归边区政府教育厅直接领导。

  这期间同学们虽有所增加,生活依然很艰苦,但很团结、很讲友谊,革命的感情非常深厚。同学们当时不仅注重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就拿吃饭来说,在饭场上,男同学大都使用粗糙的瓦罐盛饭,也不挑饭菜好坏,团结的集体中充满了乐观。

  在桥儿沟学习期间,“延中”同学常去“鲁艺”看排演“白毛女”。在观看排练中,他们懂得了是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把喜儿变成了“白毛女”。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了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死亡、饥饿中挣扎。要生存,就要反抗、斗争,不奋斗是难以消灭贫穷、摆脱剥削。

  在“延安”学习期间,同学们收获最大的是提高了民族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坚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教育,并发扬青年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英勇献身精神。学校以抗战的政治、军事及基本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给学生以抗战建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每个青年应准备随时参加作战,捍卫国土,收复失地。在学习活动中给予适当地指导,使同学们的品行、智力、体格均得到健全发展。

  老师们还从教育方针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创新,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某些消极方面,使理论与实际、学与用进一步结合起来。在养教并举的方针指导下,学校认真贯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就是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是核心。这种方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1944年年底,整风审干甄别工作结束。按照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整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彻底的纠正,对揭发出来的一些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和处理。学校在新施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处在战争环境中,不仅学校变迁很大,而且,学生的变动更是频繁。延安的学校是直接为革命和战争的需要培养干部的,因此难以区分学生和工作人员。有不少学生随时抽去从事某项工作或到部队去,同时又有不少从工作岗位上和部队来的同志插班学习。由于当时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们的文化学习虽然有时受到冲击,但在其他方面却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们的身心能得到更快的进步。当时,先后在“延中”学习的学生有:谢绍明、彭士禄、戚元靖、李鹏、刘虎生、蔡诚、李冬、任湘、任岳、任远志、刘幼雪、贺毅、贺光辉、李伦、罗西北、鲍克明、张巨才、欧阳代娜、易达美、舒炜、苏红、齐翔安、李凡民、曾宪波、曾宪林、黄毅诚、王黎明、何枫、朱宏、鱼进也、聂承勇、高诺夫、牛旭光、常英、田又生、刘力贞、师秋朗、李一波、刘凯、李立、阮若林、金德崇、张燕林、刘彤矢、江明、李骏、高耶夫、王涛英、李路达、林汉雄、杜吉昌、项苏云、刘朝兰、梁汉莲、崔军、杨廷藩、徐爱民、王恂、宣平、艾政、彭起超等。上述这么多人,真正在“延中”一直学到毕业的并不多。一旦祖国需要,他们就会放弃学业,立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