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前夕,为了强化被殖民者在支援侵华战争中的忠诚,日本人在中国台湾展开的“皇民化”洗脑运动,正是利用被殖民者极度的民族自卑感,诱导民众透过自我改造成为日本的国民之一员,而求取与日本人“一体平等”, 进行欺骗性同化运动。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一个民族也是一样。优点是人人都能列举并津津乐道的;惟有弱点、缺点,往往不易于为众人所正视和承认。中国人喜欢看热闹,妙热点,不知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点还是缺点?
社会的热点,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不引起媒体的注意,不经过媒体的宣传,就引不起全社会的共鸣,热点也会静悄悄地冷下来。
在当今的社会里,就有那么一些人,喜欢追求离奇,道听途说,添枝加叶,把一些望风扑影的事大加渲染,以期调动某些人的胃口、迎合变态的心理。明明知道那是假的,还去搞得沸沸扬扬,真假难辨。例如:谁都知道周恩来总理没有子女,前些年却跑出来一个《 叫一声父亲太沉重》 的女儿,在海外妙得天昏地黑!
大陆上的好事者也不甘寂寞,竟然包装了一个周恩来的儿子。又是拍照,又是录像,又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惟恐天下不乱!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贺子珍留在福建长汀的儿子毛岸红,因毛泽覃的牺牲而久查无下落。在毛主席和贺子珍都过世后,却有人写了几十万言的传记,大谈毛岸红一生的经历……
这些假人假拳,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出现,之所以有人那么热衷于妙作,就是因为当今社会有人愿传、有人愿听、有人愿信!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难怪台湾出版的“中共‘太子党’”,一书,曾有一段时间成了一些人研究、争论的焦点,成了一些好事者的热门话题。那些粗制滥造盗版的10多元港币的港版书,一度在北京黑市上卖到150元人民币。为什么有人愿出高价买这些谎言呢?无非是好奇心!因为正面的公开报道太少,小道的消息才会使人感兴趣。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人称共产党为“红党”,称红军为“红匪”。当时一提到“红”字,就能引起世人关注,“红”成了当时的社会热点。现代人写革命先驱者的事,取名为《 红墙内外》 ;写革命老妈妈,取名为《 红墙内的夫人们》 ;写先驱者的后代,取名为《 红墙内的子女们》 ;还有什么“红色后代”、“红色公主”、“红色贵族”、“红摇篮”… … 这“红”字用在这里究竟是褒还是贬,没有人关心,只要能把“热”点“炒”起来,就达到了目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炒作”的动力是竞争,竞争的目的是金钱。“妙”和“钞”是孪生兄弟,“妙”是为了“钞”, “妙”的背后有一个商业利益在起作用。对于一部革命的文学作品或传记文学,它本来是一种精神产品,但跨上图书这种载体,投放到市场上去进行出售,就变成了商品。人们就把原本不需要“炒作”的真人真事,改头换面包装起来投放到市场上。
事情就是这么怪!同样一个事实,你实事求是,不拔高、不贬低,客观公正地报道出来,人家就不愿看。不管作品本身的价值如何,也不管作品的社会效益如何,买的人少,经济效益就差,自负盈亏的出版社就难以生存下去。所以,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炒作”已是当今文化生活中的现实:“少金”就少“钞票”,“少火”就少“热点”,热不起来就要“炒”,“炒”起来才有“钞,’ ! 这大概就是生意人的辩证法。
如果,有些人确实对这代人感兴趣,想了解,那我们也来个“火上加油”,增添一些“炒作”的原料,索性众人一齐“炒”,“炒”得冒烟着火,“炒”掉包装,炒出本相,让真假、美丑、善恶、良莠都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世人去评说吧!
第01章 碧血染青史的——陈延年、陈乔年
1927年7月4日,上海龙华塔下枫林桥畔,乌云笼罩着戒备森严的大地。一辆囚车像幽灵一样开到这里,刽子手们从密封的囚车里,押出一位五花大绑、皮肤黝黑、两眼闪着坚毅目光的青年。监斩官急忙验明身份后,大吼一声:“行斩!”
年轻人昂首面对屠刀,横眉冷视刽子手,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刽子手们心慌意乱,忙将青年人强行按倒,就在大刀将要落下的一瞬间,那五花大绑的年轻人,突然纵身一跃而起,吓得刽子手们纷纷举刀乱砍乱劈,转眼间,这位英武神勇的青年便被乱刀分尸,躺卧在血泊之中。
1928年6月6日,一位皮肤白皙、英姿勃勃的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押赴刑场,他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地斥问监斩官:“共产党人何罪之有?该杀的应是你们,你们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的卖国贼!”
监斩官无言以对,急忙下令“开枪”。在一排枪声中,这位英俊漂亮、气度不凡的美男子饮弹倒下,壮烈牺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