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我回去送你。”周总理的话非常爽快。
然而,刘燕平回到北京,却没敢去找周总理讨那张哈侬的唱片,她觉得周总理的“官”太大了,自己不便去打扰。但时至今日,提起此事,刘燕平在激动中还夹杂着懊悔。
而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之中,却没有忘记关心一位普通演员的成长。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刘燕平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她兴高采烈地准备去接受正规的业务培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居然惊动了周总理。总理委托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向刘燕平转达了他的意见:“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各条路上都要有人扛旗……”
刘燕平细细品味周总理的指示,毅然放弃了宝贵的深造机会,重新回到她所熟悉的黄土高原。她刻苦钻研,提高着业务技术。她和普通百姓一起生活,一起谈笑,一起劳动,一起欢歌,渐渐地,刘燕平更加懂得了这些劳动者的娱乐需求,熟悉群众生活。她学会了他们的歌,又提炼了他们的歌……至今,刘燕平还珍藏着几封农村妇女观众写来的信,她们告诉她的不仅仅是艺术观感,更多的是“棉花丰收”、“拖拉机进村”之类的生活。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压在了刘燕平的心头。她明白,她的艺术离不开人民,而人民,也需要她的艺术。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几十年来,刘燕平的演出从不计较场所的大小、观众的多少和条件的好坏,工厂、农村、连队、学校、边防前线炊事员的州前,哪里的人民需要,哪里就有刘燕平的歌声。年已花甲的刘燕平牢记的是,我的艺术来源于人民,也要将她还给人民。“头发白了也要唱,眼睛花了也要唱。”这是周总理的最后嘱托呀。每每提到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刘燕平助会激动不已。
那是1973年的秋季,刘燕平到北京出差,竟意外接到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刃打来的电话:“等着,别走,总理要见你。”9月6日夜间23时,周总理在繁让的外事活动期间接见了刘燕平。
“你还唱不唱?”周总理首先关切地问。
“我已经8 年没唱了。”刘燕平伤感地回答。。“哦,从1年起就不唱了。”周总理明白了,他仿佛知道了8年中一切。
“你还可以唱嘛!”周总理热情地鼓励刘燕平。
“我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刘燕平的回答声低下来。
“头发白了也要唱,眼睛花了也要唱。”周总理望着这个10岁就奔向延如今刚过不惑之年就早生华发的优秀歌手,语重心长地鼓励她。
“哎,让我唱,我就唱!”刘燕平的回答是对艺术的眷恋,又是对周总保证。
总理问起刘燕平家人近况,说到20年前去东北的慰问演出,还和她谈陕北民歌的加工与再创作:“要好好搞几首革命民歌出来。”最后,周总理叮嘱说:“你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呵,坚持走自己的路!”
总理的这番嘱托,带着极为深沉的情感,倾注了他对祖国民族艺术发展的一腔热血。
“好啦!总算是在这里见到你啦!”
就这样,他意味深长地同燕平握手……
“总理,延安出来的同志要我向您问好,请您多多保重!”燕平用颤音表达了许许多多人的心愿……
“谢谢大家,也请你替我问大家好。”
总理在那庄重的语气中,满含着无尽的深情。他缓缓地、缓缓地离去,室内又恢复了梦一般的寂静。此时的燕平,似有一种从梦幻中回到现实的感觉,她蓦地意识到,总理已是75岁的高龄,可方才,长时间的交谈,竟然没想到请他坐下。她懊悔,这懊悔如同千斤巨石压在心上,久久不能消失。
刘燕平万万没有想到,此时的周总理已经是绝症缠身,这竟是她和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
1976年元月,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刘燕平失声痛哭。后来,有人给她带来口信,总理在病榻上还惦念刘燕平和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总理念叨着:“刘燕平那件事不知办得怎样了?看来我是帮不上她的忙了……”
在泪水与悲痛中,刘燕平心中向总理发誓:敬爱的周总理,请您放心吧,我一定按照您的嘱托,走自己的路,让中华民族的大众艺术在这块富烧辽阔的土地上牢牢扎根。
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闯出将个人交织于民众生活的新天地。
整整50年,刘燕平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艺术实践都交付在民歌和新歌剧表演事业的追求上。
实标地讲,称了嗓子外,劝燕平生理上适合唱歌的条件并不充分,6岁时患淋巴结核,23岁方见痊愈,整整17年,她就是用纱布围着脖子不停地唱出自己的心声。
淋巴结核带给她的痛苦尚未离去,刘燕平又染上了肺结核。10年病痛、10年磨砺,10年甘苦,10年搏击,她几乎带着几分残忍,用生命做赌注,完成了青年时代的艺术探索过程。
“别人若用五分力,我就得用十二分。”这是刘燕平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在艺术探索中所付出的记录。肺结核是个富贵病,要营养、要休息……刘燕平没有这样的条件,也没有这样的时间。10年间,她只有3个月接受医生劝告卧床休息,而更多的日子,她的“休养”都是在排演场和舞台上度过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