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苏联和美国的枪口都对准了德国人,他们当然不会宣扬德国如何接纳难民,而是宣扬德国如何阻止难民。舆论这种东西一旦控制在某些人手中,将会发挥出非常可怕的一面,例如挑边欧洲的苏联宣传部,他们正用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宣传。
《德国政府正在“屠戮”孩子》,《希特勒回来了?难民在德国的悲惨待遇》,《无声的沉默:穆斯林在德国》等标题耸人听闻内容更加耸人听闻的文章正通过那些发行量巨大的莫斯科报,纽约报或者媒体法新社和路透社,将信息传达到民众的认知之中,让他们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难民的悲惨正是由德国的拒不接纳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战争的缘故。
一时之间德国人又成为被世界各个国家声讨的对象,简直就像是一战谢幕之后,站在失败者立场的《凡尔赛条约》签订重现。
德国的拒绝难民入境,将矛盾直接指向德国总理科尔。以至于他跟他的合作伙伴,总理副部长奥斯卡·沙尔平不得不做出仓促的回应。
“德国并非拒绝为难民提供庇护,事实上德国现在为难民提供充足的淡水和食物保证,并非向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描述的那样,放任难民自生自灭不管。联邦政府首先会保证难民的身体健康等人权,其次才是看待他们难民的身份。”沙尔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仔细的斟酌,他可不希望被这群眼睛雪亮的记者逮到了把柄。
当记者问及到如何看待这是政府作秀这个新闻的时候,沙尔平部长只是小声的回答了一句,无可奉告。
美国方面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发动了人权组织对德国政府现在的人权问题进行调查,马里奥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要将欧洲的局势搞乱,虽然他无法带领美国走向辉煌,但是起码在对外问题上他可以做一个搅屎棍,搅乱浑水。
这在亚纳耶夫眼中利益是一致的,一向被德国诟病人权的苏联反过来指责科尔的行为比希特勒还要糟糕,完全是没有同情心的暴政。
三言两语,将德国钉在了全民公敌的份上,让科尔有口莫辩。美国是铁了心要从德国身上打开一个缺口,让汹涌的难民侵占德国。让幕思林成为下一个被屠戮的犹太人。
以德国现在的舆论范围和对纳粹的厌恶,短时间内出现希特勒式的右翼人物将这些宗教信仰的难民送进毒气室是暂时不可能了,所以正好为难民在德国的扎根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科尔非常的头疼,面对沙尔平呈现上来的每一封关于难民的文件,都在挑战着他的耐心。他的双手伸直有些颤抖,握不住那张薄薄的A4纸。
“法国看透了我们政治的正确性,所以这群混蛋才会想出这样的方式坑害我们。还有同样准备落井下石的国家,德国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
当科尔看完报告之后,总统办公室内部传来的最凝重的一声叹息。
第三百六十六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德国总理科尔还在对难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德国持续低迷的经济左右为难的时候,摆脱了经济困难阴影的苏联已经开始重新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亚纳耶夫将经济交流和贸易放在意识形态对立远比欧洲薄弱的亚太地区,企图与他们合作重新实行新经济的政策。表面上苏联将重点放在了欧洲,实际上却是一声不响的换了重心,明知道在欧洲讨不到便宜的时候,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合作对象。
在社会主义不会圈养懒汉的口号之下,经过一两年的福利削减,苏联已经基本完成了高额福利社会所形成的弊端,为了制造能够刺激经济发展和为人民提供就业岗位,苏联政府鼓励工厂和公司的发展,推出了一定的政府补贴。有了对外贸易的刺激和需求,苏联对外转型的经济开始运转了起来,即使在某些地区还残留着共产主义时期的痕迹,但是基本上已经和南方那位邻居的状况持平了。
改造计划已经大部分完成,亚纳耶夫总算可以松了一口气,从1991年到1995年中旬,历时将近四年六个月的摸索和完善让苏联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哪怕是面临加盟国分裂,政治动乱等各种因素,亚纳耶夫依旧坚挺了过来,没有让社会主义的旗帜从红场上缓缓落下帷幕。
“敌人一日不死,战争就不会停止。”亚纳耶夫对苏尔科夫说道,“现在是时候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苏尔科夫同志,这是一项长期的宣传和舆论攻势,哪怕之后你不在宣传部长的位置上,我也希望你的继承人能够将这项计划坚持下去。”
亚纳耶夫双手撑着桌面,这几年来的政事繁杂已经让他出现了心力交瘁的症状,但是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能倒下,在没看见欧洲向苏联低头,东欧曾经的势力重归莫斯科怀抱之前。亚纳耶夫依旧是苏联这艘庞大轮船的舵手。
只要他还在一天,苏联在复兴这条艰难坎坷的道路上就会更进一步。
“长期的舆论攻势计划?难道是之前的赤化欧洲的政策?煽动工人游行示威,颠覆他们的国家,甚至是在国家出现不稳定的时候。在内部进行暴乱和暗杀?这些东西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已经证明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尤其是在政权成立之后,反而匈牙利危机和布拉格之春时期险些遭到了欧洲的反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救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