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促进生产力的知识对我来说是没用的。
我和魏无忌来到泮宫的时候,周昌和十三郎已经等在那里了。两人估计已经认识了,但是还不熟悉。周昌这个人十分内敛,加上曾经的税官身份,隐隐有种孤高的感觉。十三郎虽然热血热肠,让他没话找话打开别人的心扉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反正两人看到我们到了,都有种解脱的神情流露出来。这使得我相信他们真是太想念我了。
彼此介绍之后,我们开始了泮宫的参观之旅。十三郎作为工程总负责,很详尽地为我们介绍整个泮宫的建设情况和进度。周昌虽然是后来的,但是也能够将墨家技术在泮宫修建中起到的作用解释清楚。
“整个泮宫虽然都遵从周礼制度,然而真正振奋人心的就是这座明辨堂。”周昌声音低沉,竟也流露出平日不多见的激动。
这座明辨堂是泮宫的一座从殿。因为地势本来就比较高,所以并没有建造高台,在整个泮宫建筑群中显得有些不够大气。这里是我准备开辩论会的地方,考虑到每次打嘴仗围观众都是天文数字,所以我索性把辩论会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其他人要想知道就去看实录吧。
“这座明辨堂……有何惊人之处?”魏无忌探头探脑看了看里面,又退了几步看了全景,一脸疑惑地问道。
这与大户人家的正堂并没有多大区别,典型的八楹大堂。真正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建造的时候使用的是图纸。
在此之前,代表着最高机关营造工艺水平的墨家都是没有图纸的。首先是竹木板不方便刻画,绢帛纸又太过昂贵。其次是数学水平低下,无法准确计算长宽高载重等问题。所以即便是墨子发明木鸢,如此珍奇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图纸,一旦实物毁损就无法复制。
我在“发明”自行车的时候就有过画图纸的念头,不过那时候“纸”的事八字都没一撇,毛笔绢帛画出来的零件勉强能看,想靠那个普及就不行了。后来滦平将这些原本应该作为图纸的东西编写成了文字,就如《考工记》一般,也算了了我一桩心事。
直到建这座明辨堂,陶邑送来的纸张已经能用了,更主要是的石墨笔这门神器的诞生。当初我设计过的铅笔被人改良,石墨条直接塞入一截铁、铜、竹管里。前面露出的部分用完了,就打开后面的塞子,用个柱状体捅一捅。虽然我觉得有些别扭,但是在没有粘合剂的情况下,这样的铅笔反倒比我设计的那种半成品更受欢迎。
周昌看到了石墨的潜力,用墨家资金买下几块有石墨矿的土地,让当地人开采。这让我很高兴,特地提升了他的权限额度,看看他还能给我什么惊喜。
“以前营造房屋楼阁,都得搭建实模。”周昌向魏无忌解释着,一边接过一旁弟子递上来的一本厚厚的图册,“而这座明辨堂,用的却是图纸。我墨氏弟子先在纸上画出图形,算好长宽高比,定好门窗方位,然后依图而建。”
狐伏勿用 第55章 第二零六章 年尾(三)
“竟如此神奇!”魏无忌惊讶地接过图纸,一页页翻看。
我见过那本图纸,虽然纸张粗糙,制图也不算规范,但的确让我这个门外汉一眼认出那是“图纸”。不过周昌省略了一段,工匠们并非依图而建房屋,只是依图而建模型。最后开工的时候,还是按照他们的老习惯把模型拆了,等比例放大建造房屋。
不过这样一来已经打破了营造行业的知识垄断。
在这个时代,只有经验丰富得了真传的老师傅才有水平制造模型,绝大部分人都只能打下手。在我看来,学了三年的学徒和学了十年的学徒,在手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后面七年的学徒生涯,其实是给师傅打工,外加靠重复工作缓慢地积累经验。
有了图纸就不一样了,只要有点数学基础,有一套墨尺墨衡,外加一点悟性和钻研,靠图纸就能自己搭建模型,然后拉起一干人就是个工程队。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来,房子绝对不会倒。
这能够解决多少人力出来!
当时我拿着图纸,十分激动。
不过现在我却又有点担忧。华夏文明,包括附属的蜀文明、楚文明,都已经进入到了精英传承的阶段。准确地说,是刚刚走出血脉传承,进入精英传承,建立起血脉之外的道统体系。在这份图纸出现在我手里之前,我本人就是精英传承中的受益者,所以感触不深。当我拿到了图纸,看到了无数大龄学徒工被切断了知识垄断的束缚,自然也就看到了精英传承所受到的动摇。
我没有能力从更深层次地分析这种动摇对华夏文明日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过未来能够看到的优势是劳动力的解放,副作用则是学习态度的浮躁。
虽然多花了七年时间机械性的重复,对于技术没有什么提高,但是对于心理却是一种磨砺。只要经受了这种磨砺,人就能沉淀下去,不会被外界的五光十色所迷惑,将自己承载的技艺传给下一代。
我突然觉得我就像是个对文明进行了剖腹产的医生,又像那个揠苗助长的农夫。
所以看着魏无忌一脸兴奋和惊奇,我丝毫没有兴致跟他保持一个频道。
泮宫实在太大了。按照前世的规模,这里完全可以媲美一座211重点大学。一共由四个大建筑群主成,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图书馆区。如果不是我的反对,十三郎还想挖掘一条人工河道,从护城河将漳水引过来,使之成为古典意义上的“泮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