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也不能做出一副“最好你老子死掉”的姿态……
“明日请医缓先生来一趟泮宫。”我对冯实道,“咱们既然知道了,不能无所表示。还有,但凡权力交接,难免会有动荡。从历山调动一百名墨者去濮阳,随公子安听用。”
“诺。”冯实缓了一缓,“主公,小佳今日来过了,没等到主公,就先回去了。”
回去?这姑娘脑袋有什么问题么?这里才是她家吧!
“她有什么事?”
“并没有说。”冯实道,“只是见她欲言又止,恐怕的确有事。”
“明日下午让她过来。”我扶了扶额头,“赵奢那边有消息了么?”
“尚未得闻。”
“唔,可以让天璇堂快报。一直没有消息等得人心里发慌。”赵奢那边可是守战之事,谁都不能百分百说准。
等冯实出去,我摊开竹简,提笔半晌才发现脑袋空空如也,不知道是要写《墨经传纬》还是要写《狐子》。最后索性抽了一卷贾政等人合编的法学教材,就着夜明珠批改起来。
法学其实是十分有意思的科学,有着缜密的逻辑和天马行空的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虽然我读书的时候,天朝法学之落后让人汗颜,但是并不妨碍学生从中获取乐趣。现在看看贾政编撰的法学教科书,也是十分休闲的事。尤其是发现自己还没死,已经被当做死人看待了……
——这些重刑主义的话绝对不是我说的啊!你们把自己的私货夹杂进来也就罢了,竟然还冠在我头上!
踔厉风发 第8章 第二三五章 总为浮云遮望眼(二)
春耕展开之后,国库开始捉襟见肘。虽然我不署里经济工作,但是也不能看着赵国陷入困顿之中。尤其是牛耕的推广,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使得赵何心生退意。他在桐馆召见我,希望能够摘下政府的负担。
“先生,自古以来,达者多耕,困者少耕,怎么能够为了扶住贫困,让寡人承担那些开销?”赵何说得不是很乐意,但总算还很克制。
“大王可知道赵国农民是要纳十五税一的?”我问道。
“那是简子时候就定下的规矩,寡人可没有加派过。”赵何大概以为我在说税重了。
其实不然。
平心而论,即便后世历朝休养生息的时候,农税也就是十五税一。我记得明朝有过三十税一的时期,但并不是长久税率。在如今这个战国乱世,施行如此低廉的所得税,已经算是十分仁义了。
“人民所收十五斗,便要上缴公室一斗。”我道,“而公室为其做了什么呢?若说是保境安民,那本身就是他们自己流血流汗换来的呀。”
“先生,可是国库已经匮乏如斯,还要寡人减税么?”赵何很有些不乐意。我知道他的感受,今天把我找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给他增加新问题。
“那倒不必。”我道,“臣是想能否由公室借贷贫困农户以农具、畜力,帮助农民度过春耕。”
“这笔开销哪里来?”宫中有马,但是没有牛。而且赵何的那些都是跑马,肯定不舍得让人拿去种地。
“公室大族之中,马牛成群,有所不用者,可以出借。”我道,“不过上有所好,下必从焉,若是大王愿意捐些马匹出来以示示范,他们肯定也会风从的。而且原借原还,必然不会有所损失。”
唔,貌似开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不过赵何估计不知道吧。
“好吧……”赵何叹道,“那寡人就借出十头。”
“大王,”我不悦道,“大王只借出十头的话,下面的公族怎么敢超过你?如果他们超过你,必然会被认为是施恩于民。如果不超过你,于春耕大事又无所补益。”
“寡人听说,百里之马不事磨,千里之马不事田。先生怎么能让寡人的骏马去做那些农田之事?”赵何不乐意了。
“大王,”我无奈道,“若此,请大王先捐出五百头,待下面公族响应,借出牛马,臣再将这五百骏马还给大王。”
“唔……这个……是否有些不义?”赵何面露纠结。
“的确,”我温柔劝道,“但总不能让人说大王吝啬马而不在乎人民。”
“先生,寡人知错了。”赵何像是下了多大的决心,“那五百骏马,就拿去干农活吧。”
“多谢大王。”我又道,“大王,臣闻上古圣王定了国政,必将遣人昭告四方。今久不闻矣,敢请大王设闻官,于国中树立木台,将大王的善政普告国人。”
赵何果然兴奋起来,道:“效仿圣王乃是寡人当尽之义,先生以为,这闻官当以何秩序?”
“这类闻官并不参政,旅下士足矣。”我道,“然则其为大王宣讲,当给予殊荣,好使国人信服。”
“先生以为该当给予何等殊荣?”
“持王节。”我道。
“善。”赵何想了想,“当隶属于何官呢?”
“所谓闻官,也是为教化百姓所设,当属教官。”
“善,就请大司徒谨承此事。”赵何当即点头,将闻官交给了连瑞。
也就等于交给了我。
这个时代要想搞报纸搞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过搞搞舆论还是没有问题的。我已经掌握了共济会这个基层民间组织,又尝试了借童谣散播谣言,政治造势。现在将持有王节的闻官抓在手里,似乎有些人应当警觉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