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听得入神,他突然停住了,转身问我:你明天可不可以和我吃早点?
我得去台湾大学教课。
午饭呢?我有个午饭约会,可以取消。
好。明天午饭。
Paul后来在回忆录里写了那顿午饭的回忆:
第二天我取消了和别人的午饭约会。华苓在午饭时谈到她的生活,她教的创作课,她的写作,她的翻译。例如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如何译他细腻含蓄的语言,还有柯然(StephenCrane),福克纳(WilliamFaulkner)。
你怎么可以把他那么冗长、累赘、美国南部的语言译成中文呢?我问。
你知道吗?华苓狡黠地很快回答:中国也有南部呀!
显然地,我的脑子永远赶不上她。我看着她用筷子,就和她走路、和她一言一笑、和她一举一动一样灵巧。她像只精致的小手表,每个细小的零件反应灵敏。
你工作很辛苦。我说:养母亲,养孩子。也不抱怨。
抱怨有什么用?
没有任何女人做这么多事,尤其是你丈夫不在家。
他走了六年了。没有他,我还快活一些。我得走了。她站起身。
今晚去吃晚饭吗?兰熙请吃饭。
你肯定我会去吗?
《三生影像》 偶然,1963(3)
我握起她两手。你一定会去。假若你不去,我会不快活。也许你也是。
华苓微笑着离去。我可以听见她急促的脚步打在地板上的声音。脑中忽然闪过连我自己也吃惊的念头──这一辈子都可听那脚步声该多好。
我有福这一辈子听到了。
那天晚宴又吃了一个晚上。华苓又被主人安排坐在我旁边。我自在多了,谈笑风生,几乎没对华苓说话。
你愿不愿意到爱荷华作家创作坊去?我突然转身问她。我看过你小说的英文翻译,麦卡锡介绍我看的。
她愣了一下。她早已知道爱荷华作家创作坊。一阵长长的沉默,终于说:不可能。
啊。明天午饭?晚饭?
好。
我在台北停留了三天。每天的宴会,华苓也是客人。最后一天傍晚,我请了十几位诗人在淡水河边吃烤肉。那晚的场合很可爱。一顶大铁锅钻满了小洞,下面燃烧着熊熊的炭火。铁锅在蒙蒙的黄昏中红得透亮。很薄很薄的牛肉片和羊肉片。肉扔在圆锅上,翻个面就可吃了。长桌上摆着很多不同的作料,你自己在碗里配料,烤好的肉在里面蘸一下就可以吃了。月光,火光,华苓──我喝了很多火样的金门高粱。
淡水河边,月仍明,火已微,夜渐深,渐凉。我起身告别。
我送你回家。Paul对我说。
你不必送我。
你怎么可以一个人走?
到哪儿我都是一个人,习惯了。
台北的男人到哪儿去了?Paul笑着说:我一定要送你。
我们进了出租车。
你一定到爱荷华的作家创作坊去好吗?Paul突然问我。
不可能,我得照顾两个孩子。我母亲去年刚过世了。她们的爸爸在美国已经六年了。
离开你六年了?我不懂。
我没说话。
你看起来很忧郁的样子。
我得尽力撑下去,为了孩子。
你必须到爱荷华去!
真的不可能。而且,我也许根本不能出境。我和一个开明的刊物《自由中国》有十一年的关系。社长和三个同仁被抓了,关在牢里。
麦卡锡在华盛顿告诉我了。那时候他正是台北美国新闻处处长。他说他们都很担心你的安全。
他为台湾的作家做了很多事,翻译了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
你的小说翻译是他给我看的。Paul顿了一下。我明天就走了。
我知道。
你一定要到爱荷华去!
不可能。
谈着谈着,车子在松江路家门前停下了。
我到家了。再见吧。我伸手和他握别。
不,不,不能停下来。
我到家了呀。
简直是开玩笑!不能停!和你一起三分钟就完了吗?告诉司机,走吧!
到哪儿去呢?
哪儿都行。不停地开吧。你告诉司机。
《三生影像》 偶然,1963(4)
车子开动了。
你真好。Paul说。
我并不好,我只是好奇。
我也是。这样充满好奇的兜风,还是第一遭。
Paul后来回忆:
汽车在台北兜来兜去。台北并不是个美丽的城市,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身边有华苓,散发着奇妙的魅力和狡黠的幽默,看她就够了。
车子在巷口停了。司机转身对华苓说话。她笑着告诉我,司机说他从来没有搭过这样的客人,不知道到哪儿去。他要回家了。
就在这儿停吧。我送你到门口。
我们在寂静的小巷里走。我多希望就那么走,走,走。到一个孤岛上去,只有我和华苓。我望着天上的星星说:小时候唱过一首儿歌:星星,星星,亮晶晶,愿望说给星星听。你有什么愿望?
华苓说:好久没有愿望了。你有什么愿望?
我愿望再见你,再见你,再见你。
第二天,许多作家到机场送行。我也去了。我和Paul握手告别时,他很快问了一声:爱荷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