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后赶快检查所有门窗是否关闭,还远远地看周围有没有人,靖娘看到这里,又发现那张纸是用的明黄色,立刻猜出了七八分。
陈太后展开黄纸,给靖娘看了一眼,靖娘也畏惧得浑身颤抖起来。
陈太后带着强烈的心跳说:“这是嘉靖先帝的遗诏,根据笔迹判断,这是出自黄锦之手。而世传的那份遗诏却是徐阶和张居正的笔迹。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上面写的是传位景王,而不是隆庆皇帝!”
靖娘小心翼翼地问:“我们是不是该将这份遗诏公布?”
陈太后心情忐忑地说:“让本宫想想。”于是坐在椅子上,将黄纸在手中翻来覆去地阅读,每一个字都核对几遍,还不停眨眼,确认自己没有眼花。接之摇头晃脑地思索了许久,靖娘则在旁边耐心地等待。
陈太后想清楚了,清清嗓子,稳定了情绪说:“本宫看,现在公布这份遗诏对我们弊大于利。公布遗诏的好处在于能佐证张居正私改遗诏的罪名,从而对与之相关联的冯保家族、李后家族造成冲击。弊就在于,如果公布这份遗诏,本宫也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人。那个冷宫中疯癫的卢靖妃就跃居太皇太后,当今皇帝会在名义上过继给景王,李彩也有可能在名义上成为景王的妃子。总之,现在公布遗诏,这些基本都与本宫无关,本宫捞到的好处太少。”
靖娘蹙眉含疑而问:“娘娘的意思是,何时公布遗诏为佳?”
陈太后说:“放长线钓大鱼,先让张家、冯家走得更近一些。当他们结成同盟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遗诏公布,推倒张居正和冯家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这份遗诏对李家有利,因为李妃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太后了。所以我们该做的是拉拢李家,并且离间李家与冯、张两家关系。”
靖娘称赞:“娘娘真是深谋远虑,这几年,娘娘就韬光养晦,对冯保、张居正他们阳奉阴违,他们也抓不到我们的把柄,我们却在背后收集一些他们的劣迹,让皇上和李太后知道。当时机成熟,就用磨好的剑划出一道绚丽的虹,结果他们。”
陈太后赞靖娘学到权谋了,说:“当然我们一定要把这份遗诏保存好,它就是我们的武器,无论过了多少年,都有价值。”靖娘以为然,两人再商谈了很多具体措施。
高拱、孟冲被安置好了,陈太后显得十分安分,没有大的动静。陈太后却经常入宫向李太后请安,李太后受此大礼,感到十分荣幸,渐渐地淡忘了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小万历看到陈皇后的转变,一开始坚持认为这是装的,后来见受到的礼遇太多,又不好意思违拗母亲,倒也渐渐接受了。
过了年,就是万历元年了。新年伊始,李太后和小万历就召见了张居正和冯保二人。李太后说:“隆庆元年,你们两个去江南考察,结果你们走后高拱马上做了手脚,现在江南春耕马上开始了,就烦劳你们再去考察一遍,海瑞已经从云南调回了浙江。再加上那里有戚继光的帮助,你们就可以放心地安排了。”
两人接旨,冯保问:“李国舅去不去?”李太后笑道:“李和是国舅,再去做那些事情,人们就要说哀家干涉政务了,以后这些事情李和就避避嫌,留在京城照看钧儿吧。还有,刘守有现在是锦衣卫统领,冯佑统领东厂,各自有公务,就不要去了。”两人没有意见。
还没过元宵节,两人就前往江南,浙江春寒料峭,烟雨迷茫。戚继光和海瑞向两人汇报了工作。海瑞说:“下官已经在去年腊月刚上任之时,就已经将杭州附近的几个县土地丈量清算完毕,你们相信下官,在本人手里,再也不会像上次高拱那样的差错了。”戚继光也说:“这几年倭寇几乎销声匿迹了,下官带着军士,在休养屯田,同时修筑堤坝,防止大规模水灾发生。”
张居正认真听取完全部的汇报后,蹙眉说:“我常听说高拱时期,赋税繁重,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海瑞说:“下官有一套方法,取了一个名,叫做‘一条鞭法’。具体措施是:总括一县之赋税徭役,全部合并为一条。即先将赋税和徭役分别合并,再通将多余的丁银分摊平整徭役税;税收数额是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交人头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张居正赞海瑞计策好,说:“这种方法还是实践出真知,想必你适用过了。”
海瑞说:“下官在很多地方使用过了,屡试不爽。”
张居正分析:“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苛捐杂税。我听说很多地方经常丁税提前收到了几年之后,而徭役钱却总是凑不齐,或者与之相反的情况,如今平整起来。就可实施下去了。”
海瑞也说:“这种方法如果能达到理想状态,那就是: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那些百姓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银子来缴纳各项税赋。就不会有那种被迫拉去充壮丁,卖身为官妓的情况。”
张居正说:“我们回到京城就将你的这套思路在全国实施推广。”引起四人共同积极的反响。
接着戚继光带着二人四处考察,一天,两人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正赶上潮水,虽然只是春潮,却汹涌澎湃,依然有万马奔腾之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