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气,如今王巨名满天下。
连灭两国,还有那个流民,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全天下人都在谈论王巨。
论成名之早,也无几人能及王巨,他少年时抄袭的几首诗词还在传唱呢。然而后来却没有了。
沈括的话外之音,指王巨才情不及苏轼吗?
为什么现在没有作诗写词,是因为没有空。想要当好官,整天就得做事,那有空写诗作赋。只有那些当不好官的士大夫,才能整日花天酒地,狎妓游玩,作诗写词。
吴充恼了,问:“唐太宗难道没有作诗过?”
“唐太宗会不会在诗上钻研?还有唐玄宗,是何等的天赋,然而晚年留恋美色,并且钻研诗赋丹青音乐舞蹈,结果如何?自古以来,有几个雄主在诗赋上扬名的?自古以来,有几个良臣在诗赋上扬名的,包括天资过人的诸葛武候,他专心过诗赋吗?”
“那你说王公非是良相了?”
“王公是才智,应急之作,他多会不理国政,而专心于诗赋?”
吴充又无语了,但在心中骂道,这个死不要脸的!
这样争辨下去,赵顼如何放人?
不过小苏眼睛亮了一亮。
散朝后,他立即写了一封信,向王巨求救。
不要小看了王巨的能量,现在王巨无论手段是好是坏,但是实打实的灭二国之功,马上就有灭三国之功了,有他在皇上面前求情,大哥就会平安无事。
然后不惜成本地将信用最快的速度送给王巨。
王巨看到这封信,很是无语。
用得着自己帮助吗?马上大苏十之八九就会到黄州了。
而且对大苏也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宋朝这种谲秘的党争,司马光能写好《资治通鉴》吗?朝争才让大家看得爽……看得爽才是好史书。
或者司马迁不割了蛋蛋,能写出史册中的离骚《史记》吗?
若无盛唐,何来诗仙,若无安史之乱,何来诗史。若无这次的吃苦头,何来的前后赤壁赋,何来的举世无双超级大文豪!
可关健王巨怎么回复小苏?
当真为了大苏,写奏章向赵顼求情,自己傻了不成!但是不帮助,就意味着自己与小苏这段友谊到此结束……
第六百八十五章 捞人
王巨想了良久,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皇上即位以后,颇有作为,断然不会重惩令兄,但令兄之前做法,过于烂漫。
烂漫是褒义词,实际王巨指大苏以前太狂放了,喷也要讲一个事实再喷吧,农田水利法也要喷,而且苏东坡对李定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因此略吃一点苦头,未必是坏事。反正不是死罪了,顶多就是徒刑两年吧,若真是徒刑,我必会替令兄求情。你就不要关心则乱了。真正担心的就是令兄大手大脚惯了,徒刑多半不会发生,但会编管处置,经济就会拮据。因此我会派人贻赠令兄三千贯钱,但是送到你手中,令兄不到万不得己之时,望你不要拿出来。
这样说,既示了友谊,也讲了道理。
不然怎么办?当真向皇上求情,现在憎恨苏东坡的大臣有多少啦?
而且就是求情管用了,苏东坡不经历这次苦难,他能改悔吗?一个不成熟的苏东坡也就那么一回事了,同样不值得自己出手相救!
其实真用不着了,王安石听闻后,主动上书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所以从人格角度分析,王安石真的比司马光情操高尚,司马光虽然撰写资治,但在人格上,不过是一条躲藏在草丛里的毒蛇罢了。
王安石只说了这句话,可这句话比什么都管用。
吴充又伸出援助大手,非是吴充与苏轼关系好,而是这事儿得立即解决,不然让李定牵啊牵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悲催,且不看到王诜已经牵下去了。因此他找了一个机会对赵顼说,曹操如何?赵顼很是讥讽。吴充道,陛下以尧舜自居,当然看不起曹操,曹操猜疑心极重。还能容得下弥衡这样的狂人,陛下难道不能容下苏轼?
其实赵顼猜疑心同样很重。
但赵顼不会认为他猜疑心重的,只好说,我正打算放了他。
于是赵顼给苏轼定了一个讥讽政事的罪名。贬成黄州团练使,这不是差官,而是一个戴罪的职官,所以苏东坡在黄州过得很苦逼,所以才有了酒囊饭袋的由来。
那不是正常的官员薪酬。只是特订的一些有罪的官员,朝廷不会发放“现金”,而是发放一些实物折价成工资,名曰折支,发给苏东坡的折支就是官酒卖完后的酒袋子,苏东坡每天面对着一大堆酒囊,叹道,这就是苏某的饭袋……
千万不要以为酒囊真的是官员工资了。
但从这一刻,一个文魁星才正式冉冉升起。这个苦日子过得很长,直到大苏离开黄州。小苏这才将王巨那三千贯钱,以及他自己省下的两千贯钱,拿出来,送给了大苏。
王巨写完这封信,就没有再想大苏命运了。
到了动手之时。
不过这两家一直未动手……王巨没办法,于是大军东向,调过头对付罗殿人。
那个阿昌谋反时,罗殿一些部族配合他,出动了一些兵士。
但王巨用兵罗殿,可不是想经营西南诸夷。这段历史更悲催,并且王巨还知道一点,那便是凤凰古城的那个长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