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婆子也高兴:“老身可是替文曲星说媒呢。”
李家更不用提了,前面媒婆上门,几乎半个时辰内就将细帖子搞定了,快得让朱欢忍不住大笑。日子也定下来,后年腊月十六成亲,这个日子乃是李家反复考虑的,正好那一天是王巨的生日,王巨不是说过要加冠后才成亲吗。所以选在这一天。如果运气好,来年十月时生产,即便做了官,十月也闲了下来,那时天气也不是很冷,是坐月子的好时光。
那能那么巧?
不过李家是这么想的。
至于王巨那个母亲,李家就根本未考虑过。发达了,来了。未发达,你在哪里,这还是母亲吗?
当然,那是王巨的母亲,表面上还得客气客气。不过明显是敷衍了事。
细帖子一订,李家立即放起了鞭炮。
街坊邻居与亲朋好友一起来恭贺,孟员外再次吃味地开了几个玩笑,无妨,李员外早就乐得合不拢嘴,那怕孟员外骂他,他这会儿也不生气了。
但是李家现在就担心一件事,不知道王巨会外放到哪里。若是外放到南方,那就有些让人头痛了。
正在担心时,朝廷的授书下到了延州。
第一百五十四章 小知县(下)
“华池县,很近,不错不错,”李员外高兴地说。
授命下来,朝廷授王巨从事郎知华池。
差官是从八品,职官也是从八品,不算太吃亏。
王巨却凝起眉。
华池是一个小县,一个人口少,地盘小,小得蛋痛的小县。小县的无所谓,张载磨勘了那么多年,也不过是一个云岩知县。
与小县无关,而是华池本身。
它位于前线,庆历战争打响后,汉人一起逃跑了,只好废为镇,后来两国和好,百姓再度涌来,人口渐多,于是朝廷又重置为县。
但李谅祚又大肆抄掠庆州,百姓于是又开始逃跑,熙宁时只好将华池与乐蟠二县合并为合水县,但因为华池人烟越来越稀少,几年后宋朝索性将华池镇改为华池砦。
有的情况王巨不知道,但有的情况王巨却是知道的。如今华池多剩下各部族羌人,以及一个个军营重镇,如华池镇、荔原堡、平戎镇。
要命的是西夏人随时还来抄掠。
这个知县很当了当的,弄不好就成了替死鬼。
李员外不知道啊,不管什么县,总是一个知县,一方父母官。更重要的它离延州真的很近,如果不怕吃苦,直达敷政县,然后顺着子午山一条崎岖的山路插过去,两百来里,便到了华池“县城”。
所以看到诏书,李员外乐得不行,拿出一锭足足有十两重的赤金给了下旨的中使。
王巨啼笑皆非。
“难道是韩琦有意刁难我?”王巨这个想法很正常,这届进士待遇有些薄,想象赵祯以前那样授职不大可能了。自己又是二甲,能授小县的知县,不过可能性极小,多是主薄与县尉之职或者州军曹官,例如苏东坡,他守孝后授的就是主薄,遇到欧阳修这个贵人了,人还没有离开,便拉到京城进行制科考试,这才授了签判。
还有一种情况是例外,比如章楶,担任了很长时间曹官,磨勘够了,并且是名臣的子侄,一旦中了进士,升起来同样会很快,参照吕夷简,吕公著与范纯仁这些大臣。似乎这届科举章楶就授了知县,具体的王巨也记不起来了。但凭借自己,一步就成了知县,省了张载那五六年的磨勘,肯定略有些不大正常。
明是升了,重用了,实际给了自己一个极其烫手的山芋。
然而王巨想了想,有些好笑,这是三重曲,岳父看到的是知县,韩琦看到的是很烫手的山芋,但只要做得够聪明,那将是一顿美食。
不过自己千万莫要在未尝到这顿美食之前就被烫着,还有,如何在这顿美食中能瓜分到更多,装入自己口袋中,或者说要不要瓜分?
王巨坐在哪里想了许久,最后说道:“外父,我可能要向你们借一些钱。”
“钱用没了?”李员外微笑地说。
这趟王巨进京赶考,将一大家一起带到京城,会用不少钱的。
“不是这个钱,而是有另外的用场,可能很多。”
“要多少?”
“我打算向你与朱家两家凑出一万贯。”
“要这么多钱?”
“可能会更多,可能一文不要,这个要等我去华池后才能做决定。”
“要这么多钱派做什么用途?”
“外父,你有没有听说去年西夏大肆入侵庆州的事?虽然华池县前面有大顺城与柔远寨顶着,但荔原堡同样位于前线。”
“那岂不是要打仗?”
“不然朝廷怎可能一授就将我授成了知县?”
“那有点不妙。”
“外父,不用担心,就是打仗,也摊不上我这个文官上前线。再说,西夏仅是在边境抄掠,那敢深入到华池县城?不过有备无患,外父,你想一想军士手中的兵器,以及薪饷……”
“这个不行哪,王巨,你听我说,若是你出这个钱,第一个就是拿出几万贯都不够花的,不要说是一万贯了,第二也不能出,会让人说闲话。”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