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以为他要收手时,第三场战役又再度打响……
目标,疆砟堡与大顺城之间的杂里寨,曾经是庆州这边的一个大部族。叛逃到西夏那边,西夏安置后,和平时通过私商谋利,抄掠时因为对庆州地形熟悉,又派出大量子弟进入抄掠大军中。包括这两次,其中就有几十名来自杂里寨的丁壮。
因此这个寨子很大很富裕。
为什么他们要叛逃到西夏,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与西夏人相比,宋朝这边蕃人几乎不交任何税务,仅是担负着兵役,但因为宋朝政策软,时常遭到西夏人的抄掠,活得屈辱,安全不能得到朝廷有效的保护。
与宋朝这边蕃人相比,西夏那边更贫困,不但有沉重的兵役,还有力役,税务,一样少不了,但活得有尊严,还能时不时到宋境这边过来打秋风。
大家各自的吸引力差不多,相对宋朝略略占据着优势。因此两国边境时常有蕃族叛投现象,叛逃到宋朝的蕃族比叛逃到西夏的蕃族要多一点,但西夏能抄掠啊。
因此有的蕃族若是不得意,同样也会主动逃到西夏那边。
所以范仲淹要发起浅攻战术,不仅是战略上考虑,也是这个蕃族相互叛逃的考虑。只要浅攻战术打响,边境的西夏蕃人失去了安全感,那么什么尊严,什么安全都没有了,大家平起平坐,宋朝这种民族政策便发挥优势了。
范仲淹那种浅攻不成熟,随后两国和议,也没有实施的土壤。史上直到章楶,效果很显著,实际未来几年后,随着嵬名山的叛逃,宋朝开始尝试着主动进攻,虽然罗兀城大败,却造成更多的部族来投奔宋朝。直到章楶,开始达到巅峰。
但后面这一条,多数士大夫未必会在意,这才有了王韶与王安石的冲突。
不过王巨这次浅攻,理论上是浅攻战术的"破处"之旅。
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处(下)
一个妇人赶着羊群,忧愁地唱着歌:
“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
与明相伴不会暗,与强相伴不会弱。
张弓无力不放箭,说话不巧莫张口。
人有智不迷俗处,箭有功敢入深山。
心怯也别爬下,箭尽也别投降。
肠淌缠裹腰际,腹穿用草塞填。
美人穿上皮袄,也不会变丑。
勇士坐在人后,也不会变弱。”
这便是羌人的民歌,没有对仗押韵,口语式的歌谣。
严都头不悦道:“还勇士呢,全是一群强盗!”
“莫要激动,党项人沉鸷尚武,我朝将士表现不佳,所以他们才瞧不起。传令下去,等会儿出击之时,不得残杀妇孺老幼。”
“明公,西夏女子凶悍,还有麻魁军……”
“严都头,不要再说了,彼所不仁,不代表着我所不仁,这是我大宋与西夏的区别。”王巨说道。
西夏女子凶悍勇敢,他岂能不知道,而且未来熙宁伐夏战争中,那兴州的小梁氏一度还带着一群麻魁军将宋军的中路兵马杀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
不过对女人动屠刀,王巨依然做不到。
此时庆州城外正围着无数观看的百姓。
普通的兵士押去修路了,但这次也捉到了许多将领,王巨与姚兕派人连同马,一起送到了庆州城。
观者如山,有的百姓气不过,用泥块与石头往那几十名西夏将领身上丢。
一行人进了城。
香玉抱着孩子站在阁楼上朝下看,然后说道:“官人。这个小知县不好惹,官人切莫让他生气。”
宋吉沉默不说话,他也知道不好惹,但王巨呆在华池县,总不是一个事儿。并且王巨从延州带来好几个傔客,这些人不认识自己,但说不定就认识妻子,而且宋朝是磨勘制度,王巨这一呆可能就是三年,三年倒也罢了。若是他政绩做得好,现在又立下军功,朝廷再来一次任命,将他任为庆州的判官或者通判的什么,那可能就是六年之久!
难道将妻子关在屋中。一关就是五六年,妻子能忍受,可外面人会不会说话?
然而他才情辈出,总是一个小民,因此想不出任何办法化解。
“真不行,我们离开庆州。”
“庆州好不容易打下一个基础,一离开什么也没有了。”宋吉说道。
孙沔迎了出来,那些将领的什么。孙沔没有在意,但这几百匹马,孙沔同样很看重。环庆路四十多营官兵。有十几营骑兵,但每一营骑兵都严重缺马。没有了马,这些骑兵就不能发挥战斗力。况且就是步军,各指使都头与斥候,也需要座骑。
华池县献上几百匹马,来得正是时候。
他看着领头的王都头问道:“王知县与姚巡检呢?”
“孙公。属下不知道,不过属下听姚巡检说过一句话。他可能与王知县一道再度出兵,化解西夏人的入侵抄掠。”
“还打啊?”孙沔吓了一大跳。
于是又问两战的情况。以及损失。问完后,立即下令,让斥候关注淮安镇那边的情况。
又说道:“真乃胆大包天,画蛇添足。”
这两战下来做得很好了,胜了,西夏虽有损失,但不惨重,能忍受,自己同样也有了军功,好向朝廷交差了。但再打下去,华池县兵力有限,两战又出现了惨重的损失,淮安镇那边抄掠的西夏军队更多,如果败了,这个军功什么也没有了,而且自己还得要调动兵力填补华池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