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头痛了,各族不一样啊,有的忠心,有的不忠心。”
“三狗叔,这就对了。今年西夏升西使城为保泰军,让禹藏花麻为统军守之。为什么西夏对禹藏花麻相信?他背叛了吐蕃,又带着手下与西夏官兵到秦州烧杀抢掠,两国都不能容他了,只能随西夏一起荣辱。所以西夏才会相信他。一样的道理,山那边的一千多帐野利族弃暗投明,并且又在关健时候参战,以后再也没有办法重新投奔西夏了。那么朝廷官员以后甄别那一蕃部可信任时,会选择那一蕃部?一旦产生信任,各方面资源倾斜过来,你们野利族以后想不茁壮发展都不可能了。当然,请切记,莫要象环州的慕容族那样。”
“是啊,王知县,你放心吧,一旦他们投奔过来,我让他们勒碑盟誓,只要宋朝不负他们,他们永世忠于大宋。”
“那就好,说不定若干年后,我又能回到庆州。”
“哈哈,那时我肯定开心死了,”李三狗朗声大笑道,那时王巨就不会是一个知县了,可能就是庆州的知州!
说完了这件事,王巨又看着姚兕说道:“秋天到来,似乎又是西夏抄掠之时,我在华池县十分嚣张,但在前线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也不大好吧。”
姚兕一笑,会意:“好,我回去后立即吩咐各都踏白军行动,清扫柔远寨、大顺城与荔原堡前所有西夏斥候。”
其实就是对前线巡逻森严起来,还会有西夏斥候在宋境活动。
西夏那边也是,因为过去侦查,陆续有一些斥候出事或者牺牲了,但王巨就不派斥候过去了?还会派。不过随着巡逻森严,斥候活动范围减少,能打探的消息也就有限了。实际山那边已经开始紧起来,若非有野利族帮助,王巨手中得到的消息也有限,甚至这个消息渠道也成了蔡挺重要的消息来源。
并且也必须紧了,现在还不会动,再过十几天,随着西夏军队陆续准备开拨,这边也要开始行动了,主要布置就在荔原堡,大顺城,柔远寨!
姚兕又说道:“若晚一年就好了。”
若象现在这样训练,再过一年,军队战斗力会更强大。并且再有一年时间,甚至能将华池数营官兵一起换装,特别是那铠甲。
真的很轻啊,姚兕穿了一身新式马甲,都感到身上压力整少了一大半。骑在马上,有一种想飞的感觉。
但王巨在心中说,若再晚一年,那我就悲催了,说不定朝廷因为迁怒,还不知道将我贬到岭南那个旮旯里。
他笑了笑说:“知足吧,论铠甲武器,现在环庆路所有军队,那一个及华池诸营?别忘了,他们中间有的将会赶赴大顺城,那才是主战场。还有,那场战役,能给对方准备一年多时间?”
“哈哈哈,知足了,知足了。至少我还没有率领过这么强大的军队。”姚兕开心地说。
不仅是铠甲,还有士气,以及一年练下来的武艺。并且有许多战士去年经过血战的考验,有了一定实战经验。
这也是王巨在做最后一次准备。
不过表面上庆州还与往年一样,除了华池县诸官员继续“嚣张”着,其他诸营官兵仍然龟宿,比乌龟缩得还要紧。
蔡挺也象茫然无知一般,八月到来,先去华池县看了高梁。随后主持了秋闱。似乎今年科闱有一些举子考得不错吧,蔡挺还亲自设宴招待,并且又将王巨与蔡挺二人喊过来做陪。
实际仅庆州一州大大小小的官员。就有近十名是正牌进士出身的,不过章王二人意义不同,一是两人就是去年的进士,二两人名次高得很高。二甲的前列。都在前十名之内。因此他们来相陪,有着一些象征意义。
文臣嘛,最喜欢可不是这些?
还有文臣喜欢的,那就是内治。
蔡挺又发布了一道露布,秋天到来了,今年风调雨顺,但望各位官吏不得苛征于民,又指派了各地百姓就近于各堡砦镇交纳税粮。以宽于民。
随后又来到华池县,仍与军政无关。而是高梁的产量。
他让人选了一处长势最好的高梁,然后开始收割,再派差役称重量,丈量田亩。
一会儿,产量出来。
亩产两百九十斤。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是包括蔡挺在内,一个个也惊呆了。
一个胥吏说道:“三百斤哪。”
还差十斤呢,不过虚报十斤还是可以的。
蔡挺也喃喃地说道:“五石哪。”
五石包括一季冬小麦,加在一起,两季产量达到的五石。
这个产量放在九百五十年后,可能会笑掉大牙的,但在宋朝那是一个惊人的产量。后来万春圩开发出来,最高产两季能达到七石,那是肥沃的圩田,加上高产水稻,才有的产量。然而也震动了朝廷,因此江东圩才开始正式走上议程。
可能秦朝为后人留下长城灵渠,隋朝留下了大运河,但两个国家因两大工程一起迅速灭亡了。
然而那一个朝代留下的东西最多?非是大运河,也非是长城,而是宋朝。江东圩,太湖围,各种梯田,占城稻,一直到九百多年后,后人仍在受益。
眼下的高梁与那些工程无关。
现在江东圩暂时没有出来,有,但不大,朝廷也没有开始重视。就是出来了,与北方产量也无关。整个北方的产量也不过在两石左右,这一下子提到了五石,使得大家一起恍若在梦中一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