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便是西夏以为兵力占据优势,今天仍没有放开大顺城的重围,强行分成的两个战场。
然而情况一再的变化。
但这也没有关系,谁有那个能力,能料到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及时调整过来就是。现在第一个调整完成了,这些军队一撤离,便给了野利姑界与姚雄袭击粮仓的机会。
现在只剩下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姚雄能不能及时赶到。
前线在惨战,时间在飞速地流逝,眼看四更就要到来,野利姑界又开始了焦急,问:“怎么官兵还没有到?”
第二百六十章 屹立(下)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大顺城方向造成的声响传得很远。
包括姚雄他们也听到了。
姚雄不由地问了一声:“现在什么时辰?”
那个能知道呢,只能看月亮,接近月末了,但今天晚上到了四更时,会有一抹芽月升起。现在还没有升起来,一名小校答道:“大约未到四更。”
“那么怎么打起来了?”
当然,他们没有一个人能猜到。
不过姚雄更急切了,不停地催促着,甚至在登一处险山时,几名士兵失足掉下了悬崖,他还在继续催促着。
这个意外王巨暂时不清楚。
他听着远处传来的喊杀声,在想着心事。
这一战若是大胜,说不定能改变很多东西。可能宋人不大清楚,但他往后看,却能看到很多。因为站在宋朝的角度去想,那么看到的更多。那便是后人痛恨宋朝的真正原因。
有人看到了宋朝的长处,有人看到了宋朝的短处,却没有真正说出一个所以然。
在这一刻,王巨才想清楚。
清朝的不算,技术悬差太大,余下的朝代,只要中原不乱,外人休想入主中原。比如晋朝,没有那个八王之乱,那来的五胡乱华?五代有胡人皇帝,李存勖是沙陀人,刘知远也能算是沙陀人,不过那不算胡人国家,但就是那样,若没有黄巢起义与藩镇割据,那来的五代十国?满朝入关,也托了李自成的福,若不是他将中原扫荡一空。即便吴三桂放关,即便满清入主北京,他们在中原节节反抗下,能拿下整个明朝么?
但只有一个朝代是一个例外,那就是宋朝。即便宋徽宗,内部问题也没有到了严重不能解决的地步,却让金人攻克了。
然而现在宋朝没人知道啊,因此实内虚外颇有市场,认为只要内部没有太大的问题,外部始终是皮毛之癣。
不过一会。他没有再胡思乱想了,而是看着西方的天际。
蔡挺也在纳闷:“王巨,为什么西边还没有动静?”
战到现在了,蔡挺心中同样很敬佩的,毕竟胡谦与大顺城的官兵不同。他们有大顺城背倚着,胡谦那才是真正的孤军奋战。然而四更都到了,西方的天际仍是黑漆漆一团,未看到任何的火光。
不但蔡挺与王巨在纳闷,种诊与章楶也在纳闷,到四更了,兵力也确实被吸引过来,可是西边还是很安静。
然而敌人援兵越来越多。再打下去敌人团团围上,可能几千官兵一起陷进去,被西夏人全歼。
主要姚雄与野利姑界在后方。兵力又不多,放在鸡儿寨那样的小型战场上,也许有一战之力,但放在这样的大战场上,什么意外都能发生。再说那几部野利族大家只听说,可一次面都没有见过。万一临时变卦,那就不是烧粮草了。能顷刻间让姚雄两营官兵覆灭。
战场上总有些风险,这个风险能承担。但时间到了,几个指挥官免不会就会胡思乱想。
就连胡谦也感到不对,自己必须将敌人拖上大半个时辰,然而打了这么久,一半手下全部牺牲了,也到了时间吧,为什么看不到火!
种诊迟疑地问:“要不要命令将士撤回来?”
章楶想一想说:“再坚持一刻钟,若是撤,蔡公那边也会让对面的蕃骑撤退。但现在没有下命令,大约还不想我们撤退。”
种诊无奈,只好用旗号下着命令,让几营士兵与强人往一起集结,增加厚度。
东边也有人沉不住气,王昭明问着王巨:“莫非那边出了变故?”
肯定有变故,但不知道是什么变故。
蔡挺没有说话,王巨在沉思,渐渐快四更半了,自己必须要做出判断。
就在这时,姚雄派出的部下匆匆忙忙跑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提前开打了,只是将半路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蔡挺、张玉、王昭明与王巨一起长吐了一口气。
这个变故问题不大,只是拖延了一个时辰的时间,现在天亮得晚,即便到了五更初,天仍然很黑,后面还仍然有着机会。
蔡挺吐完长气,命令道:“吹响进攻号角。”
他们在后方知道真相了,可前线不知道真相。现在还不能撤,继续得将敌人拖住,一是为后方争取更大的空间与时间,一旦撤军,那些军队又及时的赶回去,姚雄两营官兵未到,战机就永远错过了。二是这样拖着,天色又黑,两个敌营的军队在调动着,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混乱。一旦撤军,这种混乱也就会自动消失。
这才是慈不掌兵。
号角声嘹亮地飘扬在乌川的上空,章楶说道:“种将军,再投放两营官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