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府兵之败,与屯田并没有关系,而是用兵太多,国家财政仅是我朝的五分之一,因此又不能给府兵许多补助,他们在前方屯田,甚至一离家就是十年二十年,家人却在后方受苦受罪。于是府兵制破坏,开始用边军。但朝廷又不能拨出更多的钱帛,于是给各节度使军政财大权,特别是安禄山,三路节度使还不算,又给了他铸钱之权,如何不乱?”
“前史可鉴,切不可穷兵黜武。”司马光说道。
王巨瞥了他一眼,是不能穷兵黜武,但不能不用武,然而王巨懒得辨了,他继续说道:“放在我朝,却没有关系,首先边区长官权利层层掣肘,比如环庆路,蔡公总掌军政大权,可军权还有钤辖王昭明,还有副总管张玉进行平衡。这是一心对敌,上下团结一心。若是蔡公有不轨之心,他能不能得到两人的呼应?这是军权,还有政财之权,虽蔡公总掌环庆路,各知州却有着自主权,即便庆州本州,还有通判签判与下属各知县层层掣肘。再说军士的种类,禁军与边军混搭,哪里还有安史之乱的土壤?但为什么河北屯田制度败坏?因为屯田的乃是禁兵,他们在城市里出生在城市里长大,不习耕作,于是或租给百姓,或者被当地豪强侵占。然而屯田在陕西却没有关系,多数保捷军士与厢兵本身就是农民出身。耕作乃是他们的本能,也不会产生河北屯田的种种弊端了。”
这似乎还真有可能。
大家一起在沉思。实际不仅韩琦,这里在座的九成官员都在想办法,找出路。
“下官还是继续说郑国渠,一旦此策施行,朝廷每年继续提供其缗钱,但因为有了地,并且是上等之地,士兵家属可以耕种可以纺织,那么就可以停其布帛与粮食了。虽然只有六千兵士,但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约近十万贯钱。司马公,所以我说不能从表面上算账,仅是这个节约的费用,不足四十年便可以将修渠之费收回。”
然而没有人说话,都在想心思。
这确实是一条出路。
岂止是三白渠,比如青涧城的那块头痛的营田,这片营田面积那也不小,尽管它不是上田。
而且陕西象这样的地区不要太多。
禁兵就不要指望了,但保捷军与厢兵没问题,就打算解决六成兵力,那也是十万人,仅是这个费用就会节约一百多万贯。并且若是这样推广下去,无论厢兵还是保捷,只要他与他们的家人肯放下身体,实际收入会远胜于现在的收入。或战斗或劳动或训练,多少会耽搁农活,不过西夏用兵多是秋天或冬天,或是春初,能耽搁多少农活。况且还有缗钱的继续补助呢。
王巨心中好笑,俺们是不是替你们这些人推开了一扇光亮的窗户?
第二百九十二章 首相
其实何止这个措施!
他与章楶交谈的,那才是措施。
裁减一部分禁兵,余下的禁兵将部分禁兵转移到农村,节约他们家人的生活成本,再适度地增加边军数量。那么整个宋军战斗力更强大,军费也会急剧下降。
但现在不能说,即便好主意,若是遇到雷人,反复曲解,天知道曲了什么。即便这个边军屯田制,王巨也不说,只说三白渠这几千屯兵。你们自己儿想去,自己儿说去,与俺无关。
并且这种模式也不是真正的屯田。
何谓屯田,那是清一色的军士耕作,与家属无关,永久性的军田。
这种模式却更近乎于唐朝的府兵田。
所以它也有一个严重的缺陷,比如保捷兵老了,或者伤残了,难道将他与他的家属赶出去吗?所以府兵制便是这样败坏的,开始唐朝户数只有两百万户,实际不止,包括大量隐户,但不过三四百万户,若大的唐朝,只有这点人口,许多地方地广人稀,因为山东(崤山太行山以东)人烟稀少,魏征都用此反对李世民封禅,害怕让胡人看到了,产生轻视之心。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朝廷可以给府兵大量耕地种植,后来人口稠密起来,府兵家中没田了,家人都养不活,还有心思作战?
现在这种屯田与之类似。
但问题也不大。
因为它最少能维持几十年,如果这几十年还拿不下西夏,可能北宋历史重新上演。到时整个北方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屯田与保捷军。
拿下了西夏。西北还用得着这么多兵士吗?或者说连未来耶律大石一支残部都打不过的西域,能对宋朝构成威胁吗?
这才是更完善的加强版将兵法。
不过有一点王巨也没有想清楚,那就是直接裁掉义勇,就不要说那个保甲法了。
司马光将保甲法推翻,蔡京又捡了起来,结果金人南下,保丁在哪儿呢?
不但坑了百姓,当真国家不花钱?
有这个钱。不如资助一些民间的练武团社,说不定还会起更好的效果。
但是否能局部严格地置一些义务兵?就象后世一样,虽是义务兵,非是终身制,或是五年制,或是十年制。那么用兵的兵费会更加节省。
这个王巨还真没有想清楚。
这些早晚要抛出来的,但不是这个时候抛。
王巨继续说道:“最后一部分的耕地,若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必会当成官田,或者交由百姓租种。或者变成职田。然而得考虑陕西的特殊性,那点租子无关紧要。而是让陕西如何多产粮食。下官以为,可以将它拿出来,卖给商贾各大主户,用此募得一批款项,减少修渠支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