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修郑白渠所发生的事,滕甫更不认同了,不这样做怎么办?难道坐让着豪强将新渠所得的耕地全部瓜分吗?或者让你司马家也来插一足?
事实滕甫以后也做过打土豪的事。
某种程度上,他与王巨的想法很接近,实际王巨对土豪也不排斥,甚至赞成扶持商业,扶持一些有良心的商人,特别是中小商人。
排斥的只是为富不仁的土豪,比如李员外。
可能是有点不按照规矩出牌。不过王巨功远大于过,再说,人家只是一个毛头小青年。提携指导后辈,不是儒家美德吗?犯得着将一个小孩子往死里整!
至于杨绘。他是四川人,王巨与格老子无冤无仇,管格老子屁事。
所以司马光这次交流不成功。
不过他有一个忠实的战友,吕公著。
……
王巨一边安排着渠工的事,一边也在商议。
后世有许多人因为一本《资治通鉴》为司马光辨护,说司马光忠厚,忠厚一个鬼啊。
有人不喜,于是又用登州那个小女子阿云的惨死。攻击司马光是一个心胸刻薄,心眼很小,十分记仇的小人。
这又弄错了,试问朝堂上大佬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君子?有几个屁股翘起来后,是干净的?包括自己在内,都是小人好不好?
真君子混朝堂……
这件事与君子小人无关,只是代表着司马光对这个尊尊的重视,包括夫为妇尊!或夫为妇纲。第二个草民在他眼中确实只是贱人贱命。
但在宋朝,有这种思想的也不是司马光一个,很多。只是缺少他的手腕与权谋,以及诡辨,所以只能做。不能理直气壮地替自己辨解。
经王巨一分析,最好能在这时候一下子将司马光扳倒,听起来是不可思议,但也是有可能的,司马光有手段,王巨也有手段,况且司马光不知道王巨与赵顼的交情,也低估了王巨。
然而麻烦也在皇帝身上。
太年青了,掌控能力不足。连老师都庇护不了,万一扳不倒。那时会真的不死不休,那么王巨就死定了。
可问题在于。即便用温和的手段辨驳,司马光现在一是翰林学士,二是帝师,翰林学士起草诏书,还有一个银台司的好朋友吕公著,这个人更要命,他是吕夷简的儿子,这两人一卡,诏书只能对王巨有害而无益,帝师可以让司马光天天在皇帝耳朵边念叼。
就在这时,王巨接到种谔的一封密信,信上说了一件事。
信上先是再三寒喧,连王巨与种诊的交情都攀了出来。这个别当真,种谔是一员虎将,但是一个超级自私的人。主要是害怕王巨泄密。
然后才奔主题。
原来种谔正在尝试招揽嵬名山。
这时候已搭上了嵬名山的弟弟嵬名夷山。
嵬名夷山向种谔提出一个请求,李谅祚去年兵伐大顺城,损失惨重,宋军抓获了许多战俘。
但是李谅祚这些军队是从全国征调来的,为了就近,征调的将士与兰州凉州那边无关,几乎都是灵盐宥银夏绥这几州的将士百姓,包括一部分绥州的将士。
实际当时选留战俘时,王巨刻意多留了一批绥州的战俘,八月中旬,送返回去了。
不过王巨做得很巧妙,连蔡挺也没有发觉。
然而还有一部分将士被王巨卖去做矿奴了。战场太大,王巨也不能掌握这个细节,况且总指挥是蔡挺,也不是他。
嵬名夷山便请求种谔想办法将这些矿奴归还。
种谔于是向王巨发出请求,看王巨能不能从他那个烧酒善款里抽出一些钱帛,将这些矿奴赎买出来。银弹官职的诱惑,再加上这个诚意,嵬名兄弟便可以投降宋朝了。
王巨有些晕,当时为了不给朝堂大臣找自己麻烦,采取的是“直接交易”,一手付钱,一手交人,天知道这些战俘卖到那个矿坑去了?即便手中有钱,又上哪儿赎人去?
王巨看完信,当着种谔亲卫的面将信烧掉。
这也是一种表态,自己不会泄露。
那亲卫又说道:“明公,种将军托小的向你问一句,万一能将嵬名山招降,可有高见?”
“高见?”还别说,为了即将发生的这件事,王巨正头痛着,当然,得到了绥州,其价值无可估量的,但眼下……
王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好一会才说道:“你对你们家种将军转告一句,第一朝廷财政十分困难了,第二陕西百姓很苦,若是承负杂役过重,说不定他无功反有过。如果解决这两个难题,他最好去请几个高明的幕僚。”
“小的一定转告。”
王巨怀疑自己说了,种谔也未必会听进去。或者说。他让亲卫问自己,也只是一个故作姿态的表现。
“真是一个有性格的悍将哪。”王巨心中啼笑皆非地想道。反正以后,打死他,他也不会用种谔的。当然,这个大将能用,但最好让他单干,一合伙十之八九不是有益,而是有害。
然后他又看着灰烬说道:“你们家将军想要那些战俘,恐怕很困难。”
“我们家将军也说了。会麻烦,不过也无需明公担心,只要能赎出来几个战俘,做一个表态,他能向嵬名兄弟有一个交待,即可。一旦举事成功,再慢慢想办法,然后再赎出几个,或者让嵬兄山直接向朝廷发出请求,由朝廷出面。至少不会再为难明公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