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人一起不交恶。只与司马光一个人交恶。
政治上也是如此,实际王安石起初战友很多的,但到最后呢。且不说薛向王韶这些人,有的人起初也想变法,将国家弊病革除,很多,如小苏,韩氏兄弟,王安石没有及时安抚。还有一部分是想拍马屁上位的,如程氏兄弟,怎么程氏兄弟是马屁精?不错,他们起初就是马屁精,别要将他们的文章当真了。不过这些人力量也不小,王安石又未及时拉拢。以及一些人在观望中,这些人中虽思想保守,但德操还可以,其中代表就是范纯仁。王安石没有开诚布公地与他们交谈,用国家未来这个强大的命题说服他们。
然后呢……
否则用一些手段拉拢,再用交易去分化,将这三拨人心拧起来,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大臣在跳?会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王巨又没有说,因为说了,赵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到。
相反的传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马光嘴中的心机深沉的小人。
当然,王巨所说的非同小可,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呢,难道将士怕死吗,不怕死啊,将士不怕死,却如此之弱,岂不是大问题?
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难道是百姓笨吗,不笨,难道是百姓懒惰吗?不懒惰。百姓不笨不懒惰,国家却是积贫积弱,岂不是大问题?
实际也如此,王巨记得前世上学时学过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国地方大,但能称为物博吗?可怜若大的地方,能适合耕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这百分之十几,也是百姓一点一滴开垦出来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却到处是沼泽湖荡子。就是铁矿,还多是贫铁矿。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将高山变成了梯田,将湖泊沼泽变成了围田,将沧海变成了桑田,才生生创造出“富饶”之地。
有了这样的兵,有这样的民,国家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不是军民之错,而是统治者之错了。
所以赵顼听了他那个西方人的冷笑话,不觉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这个说得隐晦,王巨没有说明。主要就是怕争议,况且他现在这个年龄与地位,也不当由他来说。
第三句话更不敢说。
但这句话就与迁都长安的用意十分类似。
“吉浦兄,为何想起这个?”可怜的,王巨用了这个,而不是用迁都一词。
吕惠卿扬了扬手中的一册旧唐书。
“哈哈哈,”王巨不由乐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伟大的迁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遥远了记载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连一个回旋余地也没有了。否则那么多皇子皇孙,选一个代理人,当真那么困难?那么以满清的兵力,节节受阻,能打到哪儿?
另外就是武则天这次迁都。
她的迁都乃是做皇帝,在长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关陇门阀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迁都。
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视察洛阳,并且洛阳城墙一起由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修好了,还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迁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这时候遭到赵匡义的反对。
由是传出一番话,赵匡胤说开封无险可守,想要宋朝长久,王都一是长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阳,再拿下潼关、长安,宋朝各方面早准备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坏,也不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次之洛阳。洛阳不及长安之险,但前面好歹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封远不及现在的开封,虽是好几个分裂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后周繁荣起来,但不过那么一回事罢了。因此就是迁都长安,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