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军似乎并没有急于攻城的打算,总算是给了贾充一点可趁之机,他派出人去,回洛阳向司马炎求援,恳请司马炎为了大晋的江山社稷,派出兵马来进行援救。
司马炎听闻贾充在河内惨败,不禁是目瞪口呆,原本以为十万大军回师河内之后,可以很轻易地解决掉进入河内郡的蜀军,但结果却是晋军惨败,反而被蜀军困在了怀县,邺城丢了,河内也保不住了,整个黄河以北完全沦陷,大晋的江山,真得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吗?
司马炎倒是不能坐视贾充不管,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洛阳一带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而且这些兵马都是拱卫洛阳的,根本就不敢轻易地调动。
想救援怀县,首先就必须要跨越黄河天险,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洛阳为何能守得住,就是凭借着黄河天险,同样的道理,晋军想要渡过黄河,进入河内,这道天险也必将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障碍,司马炎无兵可调,自然也就无法答应贾充的要求。
刘胤没有急于进攻怀县,就是因为想要看看司马炎是不是要派兵渡河来救,如今黄河难渡,如果能将晋军的兵马尽可能引到黄河以北来,这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可惜不知司马炎是置若罔闻还是无兵可调,一连等了多日,洛阳那边毫无动静,看来司马炎已经放弃了对怀县的救援。
于是刘胤也就不再等待,下令对怀县发起总攻,彻底地消灭晋国在黄河以北残存的最后一支军事力量。
第1043章 贾充的末路(下)
这个时代,文臣和武将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许多文儒出身的士子一样能成为一代名将,比如诸葛亮,比如司马懿,就拿现在晋国的大将羊祜、杜预包括钟会这些人,也都是文采出众的饱学之士。
但贾充和羊祜钟会这些人又略有些不同,毕竟贾充平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呆在朝堂之上,领军的时间极为地有限,贾充确实没怎么打过仗,关于蜀军的事大多也只是道听途说,贾充所有的军事常识都还来自于年青时候学过的兵法韬略,所以他才对十万人去打四万人盲目自信,以为能稳操胜券。
可惜孙子兵法只教会了贾充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他根本就不清楚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兵力的优势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不占据主要地位的那一种。
蜀军骑兵的犀利带给贾充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贾充根本就不会想到蜀军仅仅是一万多人的骑兵就将晋军十万大军冲击的七零八落,要知道,魏晋的骑兵当年可是称雄天下的存在,事过境迁,蜀军的骑兵竟然强大如斯,魏国的骑兵在它的面前,竟然是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
现在贾充除了哀叹之外,也只能是固守在怀县城中,等待救援。虽然怀县四面被围,但贾充倒不太担心,毕竟怀县是一座郡城,城防设施还算不错,自己的手中,尚还有六七万人的人马,贾充对于守住怀县,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信心的,他认为,守上几个月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再过一两个月,就要进入冬季,隆冬寒月,滴水成冰,那可不是用兵的最佳良机,只要能熬过这个冬天,或许战局会另有转机。
可惜刘胤根本就不给贾充这样的机会,区区一个怀县,还真没放在刘胤的眼中,刘胤之所以对怀县围而不攻,只不过是想把怀县当诱饵,引诱司马炎派更多的晋军渡河来攻。
但司马炎却没有上钩,一来洛阳兵力有限,二来黄河上游降下暴雨,黄河河水暴涨,这个时候渡河,是非常困难的事,司马炎选择了放弃救援,刘胤则毫不客气地收官了。
“轰隆隆”的爆炸声把贾充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蜀军的进攻选择在了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攻城的各支部队就已经到位了,为了减少攻城部队的伤亡,刘胤直接就动用了火药,用投石机将火药弹直接抛射到怀县的城头,隆隆的爆炸声中,怀县的城墙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现在蜀军火药的储备极为充足,所以这次攻打怀县,火器营丝毫不吝啬火药的用量,把尽可能多的火器投向了怀县城中,为步兵攻城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
贾充从榻上爬起来的时候,感觉到天旋地转的,似乎大地在震颤,房屋在摇晃,贾充连站都有些站不稳了。
难道是地震了?贾充有些疑惑,不过这似乎和地震不一样,每一声剧烈的爆炸声之后,大地才会震动,地震的话,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声响?
“怎么回事?”贾充喝问亲兵道。
有人报道:“启禀司徒大人,蜀军开始攻城了。”
贾充悚然地一惊,他这才想起蜀军所拥有的火器来,当年蜀军攻陷长安,用的正是火器,虽然贾充没有亲眼所在,但在朝廷的奏报之中,火器被渲染成了一种极为厉害的武器,攻城拨寨,无坚不摧。
此刻贾充还未到城上,就已经感受到了那种恐怖的威力了,隆隆的爆炸声中,整座城都处于一种摇晃的状态,不难想象城墙那边受到的摧残。
如果说在没有见识到火器的厉害之时,贾充对守住怀县还有一些幻想,可现在他一丁点的幻想都没有了,完了,这回才是真正的完了!
贾充突然明白羊祜在邺城摆出深壕高垒的工事来是何等的用心良苦,骑战蜀军有攻无不克的骑兵,攻城有无坚不摧的火器,这样的军队,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除了羊祜的壕堑工事之外,几乎再也找不到可以抗衡的办法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