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临终之前,将霍弋、刘胤、张绍、蒋显、关彝等几个朝廷重臣召了进来,本欲临终前想交待一下后事,托孤倒是不必了,毕竟刘谌也已经是年近四十的人了,但刘禅已经是命悬一线,气息奄奄,口齿不清,只能是用手点指刘谌,说了几句,便驾崩了。
皇帝的丧事乃是朝廷的头等大事,自然是马虎不得,不过一切都有相应的官员来主持,所以刘禅的丧事倒也是井然有序。治丧委员会很快地就成立了,霍弋刘胤等五人为典丧官,具体操办刘禅的后事,霍弋身为尚书令,自然当仁不让的担任首席典丧官,刘胤虽然为大司马,但朝廷礼仪却不甚熟悉,也就乐得清闲。
满城缟素,天下皆哭,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往来吊祭,整个洛阳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后汉的皇帝死后没有统一的陵寝,光武帝刘秀葬于原陵,在洛阳东北,汉明帝刘庄葬于显节陵,在洛阳东南,汉灵帝刘宏葬于文陵,在洛阳东北,至于汉献帝刘协,他死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皇帝了,埋葬在了距离洛阳比较远的修武。
至于刘备,则当然是安葬在了成都的惠陵。
刘禅死后,选择在何处安葬自然成为头等大事,按理说,皇帝的陵寝一般在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始修建了,由于工程浩繁,一般都要历时若干年才能修筑完成,有的时候,某个皇帝死的早,陵寝都来不及完工就死了。而刘禅迁都到洛阳前后才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别说是建陵了,就连陵寝的地点都没有选好呢。
所以,首先得给刘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其实这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请风水大师瞧瞧,很快便在洛阳的东北的首阳山下找了一声合适的地方给刘禅做陵寝。由于时间匆忙,陵寝的规模自然也不可能太大,先行将刘禅的灵枢下葬,至于陵寝地上建筑的这一部分,只能是后期再行修建了。
真实的历史上,刘禅倒也是葬于洛阳的,不过他只能是以安乐公的名义下葬,现在却是以帝王的名义下葬,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选定了陵寝,接着便是定刘禅的谥号了,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在汉代,一般而言,谥号还是比较公允的,没有象后代尤其是宋代以后,只上美谥和平谥,不用恶谥。
从大臣在给刘禅定谥号的时候,也确实是比较犯愁,由于汉朝的皇帝比较多,许多谥号都被占去了,而且终刘禅的一生,也只能用平庸二字来形容,议来议去,也不好确定用什么字。
还是刘胤想到了历史上前赵皇帝刘渊为了表明自己是汉室正统,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这个怀字虽非美谥,却也不是恶谥,用到刘禅身上确实比较合适。
刘胤提出来之后,众臣一致同意了,认为这个怀字确实不错,也符合刘禅的一生,所以一致确定刘禅为孝怀皇帝。不过这个谥号还得由新继位的皇帝来宣布。
刘谌原本计划等刘禅下葬之后再行继位,但霍弋张绍等人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刘谌应该先继位,后行国葬。
刘谌从其言,经过紧张地筹备,刘谌于四月初一在洛阳南宫的却非殿举行了登基大典,就位为季汉的第三位皇帝,改元兴国,这一年便为季汉兴国元年,东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
刘谌继位为帝,宣布大赦天下。
第1154章 雍王
由于季汉初入洛阳,而天下尚未平定,所以刘谌对登基大典的要求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节俭。无论是征伐天下还是治国安邦,都需要大笔的钱,这个时候,如果登基大典太过奢华的话,很容易为天下人所诟病,所以勤俭节约是季汉君臣一致商议的结果,不光是登基大典,就连孝怀皇帝的葬礼都是一切从简。
将孝怀皇帝葬入怀陵之后,刘谌宣布大赦天下,敕封群臣。
刘谌第一个要封的,便是刘胤。刘谌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与刘胤的鼎力支持那是分不开的,刘谌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自然不可能忘掉堂弟的功勋,加封刘胤为雍王、太子太保、大司马、兼录尚书事,都督天下诸军事。
这个封赏的确是大手笔,大司马和录尚书事是刘胤原本的官职,这次刘谌给他尽皆保留,新封的太子太保乃是尊号,虽然没有实际的官职,但太保和太傅、太师并称为三孤,乃是超越三公的存在。都督天下诸军事,则是将季汉的兵马大权,尽皆赋予了刘胤。
在这之前,身为大司马的刘胤和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各掌一半的军权,此次姜维死后,刘谌并没有再设大将军,而是将大将军的所属兵马,也尽皆划归到了刘胤的麾下,由他来统一指挥。
封刘胤为雍王,无疑是刘谌对刘胤功绩的肯定,此次封王的,除了刘谌的三个儿子,长子刘津被封为豫王,次子刘浦被封为鲁王、三子刘浚被封为燕王之外,被封王的也只有刘胤一人。
皇帝的儿子被封为诸侯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汉朝自高祖刘邦与众臣白马盟誓之后,非刘不王,异姓封王就基本上绝迹了,当然曹操是个例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