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获全胜的蒋斌对吾彦的这点残余兵力也不太感兴趣了,任其南逃,也不去追赶,转而派人即刻上禀刘胤。
※※※
洛阳之战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了,吴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对洛阳城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强攻,战斗进行地十分惨烈,洛阳城的城墙根儿,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吴军的尸体,为了攻克洛阳,吴军也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但如此巍峨坚固的洛阳城,又岂是吴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攻克的,汉军顽强地守御着每一段的城墙,任凭吴军的攻势如疾风暴雨,洛阳城仍旧是坚如磐石,巍然不动。
孙歆担任先锋,负责指挥攻城行动,尽管他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但却始终连洛阳的城头都攀不上去,不禁让孙歆是懊丧万分,眼看着距离十日之期越来越近了,孙歆蚁附攻城丝毫没有进展,他也不得不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楷地道攻城的方式上面。
地道攻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地道挖掘到城中,将出口留在隐密处,等到夜深人静之时,派遣士兵从地道之中潜入到城中,再里应外合,拿下城池;第二种是将地道挖掘到城墙的下方,将城墙下方的土全部挖空,再用木桩进行支撑,完工之后,在工兵撤离之时,点燃木桩,这些木桩一旦被燃尽成灰,那么支撑城墙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城墙便会下陷倒塌。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法需要城内详细的地图,地道挖掘到城内之时,必须要避开街道、军营以及其他的要害地段,如果地道口挖出来的时候,直接就通到对方的军营之中,那不就成了天大的笑话了。
只有将地道口设在比较隐秘的地方,并且都到城内细作的策应,这样的话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优点是可以快速地毁坏对方的城墙,制造出一个缺口来,好让攻城的步兵可以顺着这个缺口攻入到城内。但它的缺点是许多大城的城墙,往往是不止一道的,破坏了外墙的时候,内墙依然可以起到阻止进攻的作用。而且守军如果数量足够的话,还可能通过堆砌沙袋木石的方法来修补破损的城墙。
而洛阳城便是有着这样的防御结构,这也使得孙楷从一开始,就不敢以破坏城墙为目的,他必须要挖掘地道进入到洛阳城内,出奇兵制胜。
如此一来,挖掘地道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就会增加,不过好在吴军兵员充足,到不需要担心人手不足的情况,只是十天的时间十分地紧张,如果按时挖不到城内的话,很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为此,孙楷亲自监督,加派人手,实施几拨人轮流挖掘的方式,昼夜不停,加快进度。由于孙楷所选择的挖掘点设在营地之内,都被帐蓬所覆盖,从城上一看,几乎是看不到任何东西的。
何况孙楷一直也是谨小慎微的,丝毫不敢有半点的大意,入连每日挖掘出来的新土,都堆放在帐蓬之内,等到黑夜之时,再偷偷地转运出去。
孙楷不得不小心,毕竟地道攻城费时费力,玩得就是一个出奇制胜,如果被守城的军队事先就掌握了攻城行动,那么等待他们的,就几乎是灭顶之灾。
现在时间紧迫,孙楷只能是挖掘出一条地道来,直通到洛阳城内。还好多年来一直潜伏在洛阳城中的吴国细作给他们提供了洛阳城内翔实的地图,让孙楷可以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城内的状况,选择好地道的出口。
挖地道是一系统的工程,即使有地图在手,也不能完全地保证地道口就可以挖到指定的地点,毕竟长达几里的地道,不可能不出现一些偏差,有时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但孙楷现在没有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他现在最大的指望,就是可以将地道口预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之上,这样才方便吴军发起偷袭。
为了增加偷袭的隐蔽性,孙楷决定改变计划,原计划在城内是要挖掘一个出口,现在看来,仅仅只有一个出口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于是在孙楷的图纸之中,又增加了两处出口,皆选择在了洛阳城内比较偏僻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道在日复一日地延长着,由于孙楷挑选的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劲卒,干起活来确实是比较有力,如今地道已经挖到了洛阳的城墙之下,再往里挖,就挖到了洛阳的城中。
第1192章 前功尽弃
当攻城战进入到僵局的时候,对于守城的汉军一方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吴军现在困于粮草,作战的时间有限,毕竟二十万人马的粮草开支,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尽管陆抗已经下令朱琬在洛阳周围强征粮草了,但刘胤似乎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在洛阳的周围实施坚壁清野,能迁走的百姓都迁走了,现在已正值春荒时节,地里面青黄不接,是以朱琬虽费尽心机,却也搜罗不到多少的粮草。而这点杯水车薪,丝毫解决不了吴军的燃眉之急。
陆抗做主帅,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孙歆负责攻城,他一门心思放在攻城上即可,但对于陆抗而言,方方面面的事务都需要他来考虑,粮草的问题,和关东军的协调问题以及荥阳汉军和洛南汉军的问题,这些方面,都是陆抗需要考虑和处理的。
随着粮草的消耗殆尽,留给陆抗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攻城的事宜没有任何的进展,而周边的局势已变得恶化起来,荥阳那边,关东三王虽然又抽调到不少的兵马前来,但想要对付汉军的王牌骑兵军团,关东三王的军队显然是不够用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