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乞珍这个时候站出来道:“大王休怒,如今刘胤劳师远征,仅带了七万人马前来,又有何惧怕之处,在下有一计,可退汉兵!”
美川王立刻是转怒为喜,道:“段头人有何妙计,快快说来。”
段乞珍道:“辽水河水滔天,贯通南北,将辽地一分为二,辽水以东为辽东,辽水之西为辽西,今大王已据辽东之地,只要据守辽水,依辽水之险,在东岸筑高垒阻之,汉军必不能渡,大王则可安枕无忧。”
慕容廆摇头道:“不妥,不妥,当年司马懿征讨公孙渊时,公孙渊便是依辽水扎营据守,不料司马懿暗出奇兵,绕过辽水,直取襄平,最后斩了公孙渊。这辽水虽然险要,但绵延数百里,以我们现在的兵力,根本无法做到布防百里,所以在下以为,一昧死守,并非良策。”
慕容廆久在中原,对汉人的兵法还是有一定的心得,段乞珍提出据河而守的办法,慕容廆当即表示反对,认为据河而守比较被动,而且辽水绵长,单凭现在他们的这么一点兵力,想做到严防不漏恐怕很难。
段乞珍略感不悦,轻轻地冷哼了一声,道:“莫非二公子另有高招?”
慕容廆呵呵一笑道:“高招谈不上,不过我倒是确有一计,可对付汉人。”
美川王眼前一亮,的确,以现在他的兵马只有十几万人,想要全力守住辽水,绝非易事,慕容廆说另有妙计,众人的眼光都有齐刷刷地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慕容廆到是不慌不忙,道:“汉兵此来,必为襄平,从辽西渡河到襄平,必走双柳渡,我们只需派遣人马,在双柳渡暗伏起来,等到刘胤率军渡到一半之时,给他来一个半渡而击,如此破敌,亦非难事也。”
关于使用半渡而击,慕容廆倒是想好了,在目前的这种情形下,这个计策绝对是优于其他办法的,一味地死守辽水,终究不是办法,想要退兵,总还得打败刘胤才是。
想要打败刘胤,那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拓跋鲜卑何其地强大,也只不过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被刘胤给灭掉了,足可见刘胤的强大如厮。
让慕容廆暗暗值得庆幸的是,刘胤此次东征,并没有倾巢而出,而仅仅只是带了七万人马(刘胤带兵九万,对外诈称是七万,慕容廆等人来不及详查,都认为刘胤只有七万人马),这无疑给了辽东诸军一个击破刘胤的机会,如果刘胤真的如同是打击拓跋鲜卑那样集中给全部全力来,结果只能是让辽东诸军望风而逃了,根本就没有找抗的人余地。
也许是刘胤太过自傲了,也许是刚刚拿下来的草原还需要派兵驻守,总之这次刘胤带兵征辽东,仅仅只带了七万的军队,给谁看来都是托大之举,就凭着这七万人马,就想打败十几万的高句丽和鲜卑军队,似乎有些痴人做梦。
美川王听到刘胤只有七万人的时候,也确实是吃了一颗定心丸,现在光是美川王麾下,就有十几万的人军队,再加上鲜卑余部三四万人,这股力量可是要比汉军七万人多的多。美川王起初听到刘胤平定拓跋鲜卑,携胜东来,确实是有点心中发毛,不过现在听到确切的消息,而且有了可行性的御敌方案,美川王自然也就不再妄自菲薄,下令征调军队,准备在辽河双柳渡口伏击汉军。
和鲜卑军几乎全是骑兵部队不同,高句丽的军队大多并不是骑兵,由于长期在山地密林之中作战,高句丽人更习惯的方式是山地战而不是骑战,所以他们的军队之中,骑兵所占据的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这一点倒是和汉军的步骑比例差不多。
步兵的行进速度自然是不敢恭维的,习惯了那种来去如风的骑兵作战模式的慕容廆显然对高句丽军队的拖沓作风很是不满,不过他现在寄人篱下,不敢把这种不满的情绪给泄露出来,只好比较耐心地催促美川王,要他下令加快行军速度,尽快地到达指定的伏击地点。
半渡而击故名思义就是等到敌军渡河渡过一半之时,突然地对敌人发起攻击,趁着敌人阵形未稳,人马尚未渡过河来的机会,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
这半渡而击必须要掌握一个时机,要在敌人半渡未渡之时进行出击,否则敌人尚未渡河提前出击的话,起不到歼敌的作用,而攻击稍晚的话,敌人已经渡河成功,列阵完毕,那就不是伏击战而成为攻坚战了。
第1255章 辽水之战(中)
汉军由于是步骑混杂,所以行军速度并不太快,这也是刘胤刻意地采用步步为营的前进方式,毕竟深入到辽东之地,强龙也不压地头蛇,万一冒险突进,中了高句丽人的埋伏,反倒是得不偿失。
刘胤稳步推进,但并不意味着斥侯兵也按步就班,每天只侦察方圆几十里的范围,早在汉军到达医巫闾山之时,刘胤就已经派出了为数不少的斥侯潜入到了辽河以东,去探查襄平以及周边的情报,以掌握高句丽人的最新动向。
兵马未动,斥侯先行,这已经成为了刘胤行军打仗的先决条件,也是刘胤多少年来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一般军队的斥侯往往是随同大部队行进的,撑死只能侦察到五十里范围之内的情报。
但刘胤不一样,他在行动之前,往往对目标已经进行了渗透性的侦察,那怕这个目标距离在千里之外,真正可以做到知己知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