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后的三国_风之清扬【完结】(271)

  张峻奏道:“谯大夫所言即是,如今大势已去,晚降不如早降,愿陛下三思。”

  许游、尹宗、李虎等人也纷纷上前奏道:“请陛下三思!”

  益州本土派系的官员一齐上前劝谏,朝堂之上附议的官员竟然占了半数之多,声势浩大,隐然有逼宫的味道。

  刘禅一片心凉,看底下尚无动于衷的董厥和樊建,乃问道:“董卿和樊卿有何良策?”

  董厥和樊建没有随声附和,一来是他们属于荆襄派系,二来他们的地位在谯周之上,自然不可能当个应声虫。但蜀汉王朝的危局,他们也是很清楚,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只能是保持沉默,朝堂上荆襄派系的人虽然居多,却无人开口,气势上自然输于益州派系不少。

  “臣等也无良策,或许谯大夫之言有理。”董厥樊建一时也拿不出好的办法来,只能违心地赞同了谯周的方案。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陛下不宜再犹豫了。”谯周一看荆襄派系的人都认怂了,自鸣得意,又复谏道。

  刘禅沉吟未决,此时殿后冲出一人,指谯周怒骂道:“偷生腐儒,安敢妄议国事!自古安有降天子乎?”

  第248章 争锋相对

  众人视之,乃北地王刘谌是也。刘谌嗔目怒视谯周,跪于阶下,泣拜道:“陛下,季汉之江山社稷,乃先帝半生颠沛所创,得来何其之难,今听佞臣谯周之言,欲将这大好江山拱手送人,若先帝在天有灵,岂不饮号悲愤。陛下,这投降之策,万万使不得!”

  刘禅脸色一沉,道:“众大臣皆议当降,独你不肯降之,难道欲令满城血染,玉石俱焚吗?”

  刘谌泣道:“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尚在阆中,其势并非不可挽回,儿臣不才,愿出城为战,以退魏吴之兵,先帝之基业,断不可轻弃。”

  刘禅叹道:“天命如此,奈之若何,就算你出城而战,又有几分胜算?罢了罢了,你且退下吧,朕自有计较。”

  刘谌一听,急叩首道:“父皇,万万降不得的,就算势穷力极,祸败将至,我父子亦当背城一战,同死社稷,就算是九泉之下,亦有颜去见先帝。”

  刘禅闻言脸顿时一黑,刘禅不怕别的,唯独怕死,他可没有刘湛视死如归的勇气,一听刘谌打算和让他成都同归于尽,刘禅一百个不愿意,斥道:“你不识天时,只逞匹夫之勇,能成什么大事!来人,给我轰下殿去!”

  金瓜武士立刻上前去轰刘谌,刘胤死活不走,高声喝道:“父皇,先帝基业不可轻弃!誓死也不能投降啊!”

  几个儿子当中,刘禅最喜欢的是六子刘恂,最不喜欢的就是五子刘谌,性格直拗叛逆,常拂圣意,如今在大殿之内又是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拖下去,无联旨意,不许他再上金殿!”刘禅恼怒地道。

  金瓜武士奉命上前拿住刘谌,准备强行将他拖出大殿,这时,刘胤向前迈了一步,沉声喝道:“且慢!”

  虽然说在金殿之上只有天子才能命令得动金瓜武士,但此时刘胤信步而出,声音虽低,却透着不可抗拒的威严,让两名金瓜武士为之一愕,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上的动作。

  刘胤看了刘湛一眼,微微冲他点了点头,而后面向刘禅,持笏拜道:“臣刘胤有本上奏。”

  刘禅神色稍缓,对于刘胤,刘禅的态度甚至好过亲生儿子,一来刘胤是自己弟弟的嫡子,二来此前刘胤数度立有军功。“文宣有事,直管奏来。”

  刘胤看了一眼谯周,对刘禅道:“自高祖称帝以后,汉祀已绵延四百余载,岂可自绝?逆魏篡立,人神共愤,讨贼伐逆,攘除奸凶,乃是先帝之愿,武侯之志,季汉数代忠直之士前仆后继,只为兴复汉室,试问今日欲降贼者,如何告慰先贤英魂?臣以为,益州尚有半数之土在握,纵然局势维艰,但远未到拱手而降之地步,方才张尚书所言臣也是极为赞同,南中之地,地势险峻,完全可以自守。魏吴在蜀中同榻异梦,不久便会自相攻伐,两败俱伤,陛下只需在南中隐忍数载,必可还于旧都。”

  谯周冷哼了一声,道:“刘安西夸夸其谈,却不知南中疫瘴横行,蚊虫肆虐,道路险阻,穷山恶水,如此蛮荒穷极之地,陛下的万金之躯如何保全?迁都南中,数十万军民官吏何以为食,数载之内还于旧都,刘安西想的也太过美了吧?”

  刘胤微微一笑,道:“谯大夫可曾到过南中?”

  谯周目露鄙夷之色,冷声道:“未曾,如此荒凉蛮野的不毛之地,也只有那些蛮夷可以存活。”

  “那谯大夫是如何知道南中穷山恶水,疫瘴横行的?”刘胤问道。

  谯周微微一怔,道:“老夫虽未亲至,但南中之地理早有人绘图成本,有详尽之描述,前人述备矣,难道刘安西会以为南中是一处乐土不成?”

  刘胤淡然地道:“乐土虽然称不上,这南中也绝非是什么荒蛮僻壤不毛之地,武侯征南距今已近四十年,朝廷向南中派了多少的官吏,派了多少的军队,迁去了多少的百姓,谯大夫不能说心中没底吧?如果说武侯征南以前,南中的确是蛮夷之地,倒也不假,但这四十年来,数任庲降都督都是渎职失责的吗?南中五郡扩变为南中七郡,这七个郡守都是吃干饭的吗?四十年,至少也是二、三代人了,当初的移民也该有儿子孙子了吧,这些移民百姓辛苦耕作之下,南中还真能称其为荒蛮不毛之地吗?所谓疫瘴横行,更是无稽之谈,南中的官吏百姓现在生活的好好的,也没有听说每年有多少人死于疫病瘴气,土地被开垦出来,人口大量聚集,瘴气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境地了,南中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果大量地迁巴蜀百姓而来,实施屯田,衣食无忧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