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的这场大战,不光比拼的是主将的智谋,军队的士气,而且还是包括后勤在内的诸多较量,大战旷日持久地拖延下去,对双方脆弱而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魏军的补给线比吴军更为漫长,北起关中,从子午道或斜道入汉中,再经阳安关、剑阁进入蜀中,进入蜀中之后则还需要绕行汶山道,才能将粮草辎重运抵成都,整条后勤补给线绵延数千里。古有千里不运粮之称,魏国也就是底蕴深厚,不惜一切代价地将粮草军需源源不断地送抵成都前线,如果是蜀国,早就被后勤运输给拖垮了。
魏军的补给线虽然漫长,但由于处于崇山峻岭之间,又是大后方,倒不用担心吴军前去劫道阻拦,钟会暂时无后顾之忧。
不过钟会却对吴军的后勤运输线起了意,他派田续绕道迂回攻克了郪县,意图东取广汉、德阳,截断涪水上的吴军水路运输通道。虽然魏军并没有与吴军相匹敌的水军,但钟会认为涪水不并太宽,只要魏军可以控制涪水两岸,便可以达到截断吴军水路交通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讲,钟会的想法倒是和当初刘胤所想的不谋而合,只是由于黄皓在背后腿,蜀军才坐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目前涪水的水路运输通道支撑着整个吴军运粮通道,一旦有失,不光是涪城的守军无粮,就连整个参与成都会战的吴军主力也必将陷入绝境。魏军攻克郪县,让陆抗真正感受到了威胁。
更何况成都会战打了一个月,吴军在步骑作战的上劣势尽显,战事拖迟下去,形势对吴军而愈发的不利,在成都击败钟会,拿下蜀都的计划最终还是落空了,为了避免全军覆灭,陆抗不得不引军后退,兵分两路,一路北退雒城,一路东退广汉,放弃了成都之争。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吴军虽然未能全取成都,但在雒城交锋之中,打了一个多月的街巷战,将魏军逐出了雒城,一举扭转了吴魏双方在雒城各占一半的局面,同时形成了涪城、绵竹、雒城三点一线的防御体系,牢牢地控制着成汉大道中间的这一段,向北威胁剑阁,向南虎视成都,直让钟会如梗刺在喉。
现在钟会虽然独占成都,但那不过是废墟一座,只有象征意义,粮道绕行汶山,迂回曲折,补给困难,让钟会苦不堪言,只有打通成汉大道,才可能使粮道畅通,为进一步控制整个益州创造条件。
第280章 三国混战
成都之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蜀中战事的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魏国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北向南进攻涪城,一路由南向北进攻雒城,一路由东向西进攻广汉、德阳,把整个战火烧遍了蜀中平原。
与野战不同,据城而守的吴军虽然陆战能力不及魏军,但依靠坚固的城防,还是可以明显地扼制魏军的攻势,双方大体上兵力相差不多,所以战况激烈,战事胶着,陆抗也暂时守住了既得利益。
这注定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拉锯战,较量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实力,吴国十五万大军入川,几乎要占据了吴国总兵力的一半,魏国先后派遣二十三万大军入川,也动用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军队,双方在蜀地集结重兵,完全是一股大决战的气势,在双方看来,谁争得了益州,谁就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格。
至于逃逸到南中的蜀汉残余力量,则被双方选择性地无视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视,可是蜀中战况呈胶着,无论是魏方和吴方都无力也无法顾及南中,不过在他们看来,蜀汉朝廷逃到荒凉偏僻的南中,注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只能是苟延残喘。将来无论谁在蜀中决战中获胜,挟得胜之师南下,便可以一举平定南中,覆灭蜀汉的最后残余力量。
至于现在,还是得在蜀中分出个胜负输赢才行,仗到这个份上,谁也不舍得轻易后撤,将既得利益拱手让人,现在蜀中之局面,已经成为不死不休之局。
益州魏吴之争不光是双方前线的将士的事,晋王司马昭和吴主孙休则是展开了幕后的较量,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两位领袖级的人物可谓是禅精竭虑,费尽心思。
蜀中之战打得如火如荼,进攻阆中的贾充似乎成为了一步闲棋,除了羁抖姜维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当初贾充领兵入蜀进攻阆中,就是想开辟第二条战线,打开进入益州的另一扇大门。贾充用兵老道,在阆中之战中步步为营,抽丝剥茧一般地一步步侵蚀着蜀中的防线,最终搞死了蜀汉重将宗预,按照贾充的作战模式,阆中也是指日可待。
不过贾充的计划不错,但运气就差了一点,如果没有吴国的陆抗来搅局,贾充肯定是要比钟会先一步进入益州的。但吴国入局,风云突变,涪城失守之后,姜维主动的放弃了剑阁,让钟会捡了个现成便宜,挥师入蜀。
而阻挡钟会入蜀的姜维军此时却成为了贾充的拦路虎,本来可以轻松拿下的阆中,由于姜维大军的涌入,就成了坚城一座,姜维原本的五万大军再加上阆中守军,兵力上已经超过了贾充的军队,再加上凭险而守,魏军根本就无法逾越。
贾充倒也没有气馁,战场之上,局势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的,如何能审时度势,才是为将者的生存之道。贾充上书司马昭,认为现在魏军主力已进入成都,此时再攻阆中,已无多大意义,不如撤阆中之兵退回汉中,转道剑阁,从剑阁入蜀,与钟会合兵一处,共战陆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