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万年不相信刘胤会追来,恶劣的环境和漫长的补给线对于蜀军而言,绝对是致命的,齐万年都不用跟蜀军交战,只要在这一片广袤的原野上跟蜀军兜圈子,打一打蘑菇战术,拖也能把他们拖死。
等到蜀军撤退之后,他齐万年继续地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缓上几年的元气,照样收拾兵力再去打关中,只要他齐万年活着,就永远都是刘胤的噩梦。
可齐万年还是低估了刘胤的决心,在姑射山盘桓了两三个月之后,刘胤率军继续地向北挺进,对盘距在高奴、雕阴一带的齐万年部继续穷追猛打。
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刘胤就是进行粮草的筹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彻底地氐人,就绝不能放弃这个机会,现在是齐万年最衰弱的时候,只要蜀军一鼓作气,将其歼灭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现在逃往高奴一带的氐人残部虽然人数不少,但其中妇孺老弱占据了相大的比例,真正的能战之士,充其量也不过只剩下四五万人,刘胤果断地进军,就是不给齐万年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半年之中,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决定性的会战,齐万年一直采用逃避的方式,尽可能地躲过蜀军的攻击。
刘胤也似乎是不慌不忙,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策略,一步步地侵消齐万年的生存空间。六月初,蜀军收复了雕阴,不过这一个曾经的县城现在早已沦为一座废城了,残破的城墙,空无一人的城池,只有野草在城中肆意地蔓延着。
七月中,蜀军占领了定阳,到八月底,又占据了高奴。连续地攻城掠地,蜀军在一步步地侵蚀着氐人的领土,齐万年的避战方针反倒是让蜀军轻易地攻占了一处又一处的土地,到冬天来临的时候,氐人已经被压缩到了黄河西岸一带,蜀军的诸路人马一直迂回前进,如同驱赶羊群一样,将齐万年的部众赶到了死胡同里。
寒冬来临,在塞北高原上奔波了近半年的氐人部落此刻缺衣少食,已经是渐入困境,这个冬天必将他们最难挨的一个冬天了。
“大首领,我们过冬的粮食匮缺,御寒的衣物全无,再不想办法的话,恐怕这个冬天就无法熬过去了。”谋士许放面带忧虑地对齐万年道。
齐万年有些无奈地道:“我能有什么办法,蜀人一直苦苦相逼,不将我们致于死地绝不罢休,这半年来一直处于逃亡之中,根本就没有筹措粮草的时机,传令诸营,想尽一切办法,也要熬过这个冬天,等到明年开春之时,一切便可好转。”
许放道:“大首领,依卑职之见,不如向蜀人称臣求和吧,这仗如果再打下去,我们氐人恐怕真得要拼光了。”
齐万年勃然大怒道:“我与刘胤誓不两立,要我投降蜀人,绝无可能!”齐万年一听投降求和,顿时一付苦大仇深的模样。
郝元度此时道:“大首领,现在看来,这河西已然是呆不得了,不如东渡黄河,投奔汉王,如今汉王在并州起事,声势浩大,势力已扩及并、冀、青、幽数州,如果大首领率众东渡,汉王必然欣喜,自会厚待于大首领。”
郝元度是河西匈奴,汉王刘豹亦是匈奴人,同祖同根,如今刘豹在并州起事称王,同为族人的郝元度自然是密切关注着的,并曾派人暗中与刘渊取得联系。如今眼看着齐万年无法在河西立足,于是郝元度便蛊惑齐万年渡河投奔刘渊父子。
齐万年眼前顿时一亮,刘胤在河西逼得他无处容身,而郝元度的建议无疑给氐人又重新提供了机会。
“东渡黄河!”
第九卷 五胡乱中华(下)
第753章 北上还是东渡?
北地胡的叛乱随着氐人的东渡划上了一个句号,黄河几字型流域以内的这片疆土,又重新回到了大汉的怀抱,尽管这片人烟稀少土地近乎荒芜的疆土回归只具有象征意义,它不可能为蜀汉朝廷提供任何的赋税来源和兵员补充,但这片土地的回归,还是让所有的蜀汉人感到欢欣鼓舞。
最为重要的是,这片一直由羌胡所占据的疆土对关中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在东线面临与晋国司马炎对峙的局面,而北线则一直承受着羌胡不断地滋扰,关中的安全始终得不到确切地保障,这也是刘禅迟迟不愿迁都长安的重要原因。
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拥有超乎安定的关中,秦国的势力,一直向北延伸到了河套地区的九原郡,丰饶而富庶的关中始终没有受到任何的滋扰,秦国才有机会攒聚国力,进而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但汉末以来,匈奴、鲜卑、羌胡等势力不断地南侵,汉人的疆域也不断地向南退缩,整个关陇地区再无半寸宁土,秦汉时代的辉煌,早已是荡然无存。
此次刘胤荡灭北地胡,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关中提供一个安定平宁的环境,为蜀汉争雄天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刘胤恢复了上郡的设置,郡治设在高奴,录属于雍州管辖,并在雕阴、定阳、肤施、阳周等地设兵驻守,针对上郡境内没有汉民居往的情况,先期采用屯田的办法,并在后期陆续地向上郡移民,将上郡打造成关中北部的一道屏障。
屯田营的劳动力暂时倒不太缺,毕竟和羌胡的几次战役,俘虏甚多,将这些战俘编入屯田营,一方面可以减轻蜀军的粮草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蜀军的后勤保障提供帮助,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