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司马炎不是那种暴君,没有一怒之下砍了几名太医的脑袋,这让几个太医是如释重负。
其实自己病自己清楚,司马炎自己心如明镜,现在递上来的奏章十有八九都是告急的文书,不是某位大将打了败仗阵前被人给斩了首,就是某座城池又被胡人给攻破了,现在整个冀青幽并四个州全部乱成了一团乱麻,司马炎不头痛才怪。
刘渊自并州起兵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已经席卷了整个的并州,并将其势力扩展到了冀州和青州,攻城掠地,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晋国在损失了并州刺史胡奋之后,又接连又损失了多位的大将和太守,兵力的损失则是难以计数,这样沉重的打击,让司马炎头痛不已已经一点也不意外了。
说实话,司马炎以前从来就没有正视过包括匈奴人在内的胡人,认为他们不过是癣疥之忧,晋国的对手,也只有蜀国和吴国才配得上,即使配得上,司马炎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也认为晋国者最为强大的,蜀国和吴国加起来或许会对晋国有一点威胁,但论真正的实力,晋国的力量是无人可以企及的。
那匈奴五部寄居在并州的汾水之畔,他们宛如是丧家之犬一般,离开了草原离开了大漠,司马炎就不相信匈奴人的野性还能保持多久,在魏晋朝廷的严密监视下,匈奴五部是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的。
匈奴五部被分散搁置在并州,是曹操当初分而治之的政策,这个政策一直得到延续,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乱子,魏国还专门设置了匈奴中郎将来管理匈奴五部,大多的时候都是由并州刺史来兼任的,短时期也有专职的,不过但凡任职匈奴中郎将的,都是魏国赫赫有名的宿将,有力地镇慑了匈奴人,让他们丝毫生不出半点反叛的心思。
但是偏偏到了晋国初立之时,匈奴人叛乱了,而且不光是叛乱了,还斩杀了并州刺史匈奴中郎将胡奋,让司马炎的颜面扫地。
而叛乱的领军人物,正是此前刚刚得到司马炎重用的刘渊。在重用刘渊这个问题上,朝臣们始终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刘渊关系不错的王济、李熹在司马炎的面前竭力地推荐刘渊,是以刘渊才能担任了上党太守这一要职。但孔恂和杨珧却一直向司马炎劝谏,认为刘渊是异族人,心怀二志,切不可付之以兵权,久必为晋国大患也。
而事实证明,孔恂和杨珧的话一点也不假,刘渊果然是狼子野心,图谋不轨。
“王济,李熹真是误国啊!”司马炎不禁是哀叹一声。
王济李熹因为和刘渊的私交不错,所以才在司马炎面前大力地推荐于他,现在刘渊在并州叛乱,王济和李熹在洛阳却是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司马炎会追究他们的责任,不过还好,司马炎并没有因此而治罪二人,倒让他两心安不少。
司马炎不是不想治两人的罪,但治罪之后,那也是于事无补,何况王济李熹在司马炎登位之时,也曾出过不少的力,算的上是开国元勋了,如今朝中人才凋零,司马炎自然也不好处治他们。
当然,王济和李熹当初推荐刘渊,也仅仅是基于他们之间的私交不错,和刘渊后来的叛乱并没有任何的直接联系,如果真的是王济和李熹参与到刘渊的叛乱之中,司马炎当然也不会手软。
司马炎其实也承认,刘渊算的上是一个人才,如果真的能为自己所用的话,绝对会成为彪柄千秋的赫赫名将,但由于他出身异族,注定要成为异类。如果没有刘渊,或许匈奴五部至今还是循规蹈矩地生活着,并州大地也不会掀起任何的波澜。
但刘渊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并州一直是魏晋最安稳的后方基地,但随着刘渊的兴起,并州也成为了叛乱的中心区域,等于是晋国的软肋之上,狠狠地捅了这么一刀。
南有孙吴,西有蜀汉,如今钟会叛于荆州,刘渊反于并州,司马炎有一种四面楚歌的感觉,虽然晋国有号称天下第一的实力,但在这种处境之下,司马炎也是步履维艰。
这无疑是司马炎登位以来最大的一个考验了,能不能在这个皇帝宝座上坐的牢,就看司马炎处理危机的能力了,应对的好,司马家的江山那就可以固若金汤,千秋万代,应对不好,他或许就和秦始皇、王莽一般,做个过水面的皇帝罢了。
第755章 匈奴凶猛
为了平定刘渊的叛乱,司马炎也是煞费苦心,频繁地调兵遣将,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兵马,前往并州。
别看晋国号称拥兵五十万,但真正到了用兵之时,司马炎才感觉到捉襟见肘,兵马不够用。
好在西线和刘胤达成了暂时的停战协定,让司马炎稍稍地松了一口气,可以腾出主力兵团来应付并州的局面。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司马炎甚至是欣慰,不过他也十分的疑惑,刘胤如此做,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现在晋国内部连番地发生叛乱,对于蜀国而言,无异于是天赐良机,但刘胤偏偏在这个时候没有选择主动地进攻,而是率先提出了休战,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讲,刘胤这么做很是让人费解。
但这究竟是不是刘胤的一个阴谋呢?晋国的朝臣对此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很多的大臣都认为刘胤是居心叵测,或许在休战的背后,有着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大臣们又分析不出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