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闻讯之后,大为震惊,连夜上书给司马炎,痛陈迁都的十大弊端,并向司马炎信誓旦旦地表示,有他在,绝不让胡人渡过黄河。
最后,迁都之议在众臣的竭力劝阻之下总算是搁置了,但洛阳的形势依然严峻无比,司马炎不得不从扬州徐州一带调回兵马,加强洛阳一带的防御力量,同时责成羊祜,尽快地收复河内,稳定洛阳周边的局势。
羊祜自然也明白收复河内的重要性,但刘渊不断地向河内增兵,现在胡人在河内的兵力总数已是超过了十万人,远在羊祜的人马之上,显然刘渊对河内是志在必得。
控制了河内,就等于掌握了进入洛阳的钥匙,刘渊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河内争夺战中,刘渊是寸步不让,甚至暂时地放弃了趁晋军冀州兵力空虚,夺下邺城的计划,将冀州的兵马调往了河内。
河内大战进入了相持的阶段,晋军控制着怀县以东的大部区域,而胡人控制着怀县以西的区域,双方连番的大混战,就发生在怀县的周围,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但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对方防线的办法,战事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与河内的相持不同,晋军在其他战线上却是纷纷地溃败,幽州数郡被鲜卑人攻破,幽州大部沦陷。匈奴人在青州突破了黄河天险,济南、乐安两郡失守,临淄也是芨芨可危。并州全州沦陷,河东郡除了汝阴王司马骏把守的蒲津关之外,大部分地盘也都落入了匈奴人的手中。
天下大势,已然如火如荼,此刻初立的晋朝,早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第762章 军渡
经过一个冬天充足的准备,刘胤决定渡河东征。
根据关东传回来的消息,晋军在数条战线上屡受重创,很显然,司马炎已经不具备击败胡人的力量了,五胡乱华的这一幕大戏,已经是提前的上演了。
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导火索是八王之战,晋国的皇族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轮番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混战不休,造成了中原大地赤地千里,西晋王朝国力衰落,于是五胡纷纷叛乱,西晋王朝灰飞烟灭,中原大地陷入了三百年暗无天日的五胡之乱。
虽然八王之乱那场大戏还没有上演,但五胡之乱却率先地拉开了帷幕,这和晋国国力中衰显然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晋国灭蜀吞吴,统一天下,也确实达到了国力的鼎盛之时。其实五胡从来就没有消停过,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在凉州的叛乱,氐人齐万年在雍州的叛乱,都是旷日持久影响巨大的,那时晋国国力还处于上升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能把这两场叛乱给镇压了下去。
直到八王之乱后,晋国国力衰落,面对风起云涌的诸胡叛乱,已然是力不从心了,在诸胡的联合打击之下,西晋王朝也很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王朝之一。
所以显而易见,八王之乱只是五胡乱华的导火索,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晋国的力力和军力。
司马炎在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时候就仓促地代魏,本身就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王朝更迭所带来的种种动荡,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蜀国崛起和吴国的强势,让初立的晋国非但没有继承和发扬魏国的强大,反而在这场竞争之中,落在了后面,此消彼涨,晋国的国力大不如前朝魏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包括匈奴在内的五胡的力量就摆在那儿,不会增加不会减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内迁,数百万的胡人渗透进入了中原,或许司马炎带着有色的眼镜,从来没有正眼地瞧过他们,但胡人的力量在不断地增长着,在潜移默化之中,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可怕的程度,只差一个临界点。
而刘渊在这个时候,站到了风尖浪口。
也许是一种偶然,如果司马炎没有剥夺刘渊上党太守的位子将他迁往带方的话,或许刘渊还不一定生出叛乱之心。
但偶然之中还是还是带着必然,野心勃勃的刘渊是否会任劳任怨地呆在上党太守的位置上,这是谁也无法确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没有刘渊,也会有赵渊、王渊起来叛乱,五胡之乱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中华民族终究是不可能逃过这场劫难的。
刘胤自然没有理由坐视五胡的强大而不理,如果晋国真的灭亡了,天下大势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所以出兵东征,刘胤早已下定了决心,在胡人羽翼未丰的时候消灭他,远比将来得势之后更容易些。
晋蜀相争,说白了,就是兄弟阋墙,就算争个你死我活,终究还是华夏民族内部之事,但五胡不同,他们带给华夏民族的,是亡族灭种之难,这种仇怨,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存亡的地步,绝对是不能容忍和姑息。
在华夏民族危亡的时刻,晋蜀吴的三国之争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为了准备东征,刘胤已经筹划了整整的一个冬天,三大野战军团也完成了补充和休整,各郡的守备兵也进行了重组,刘胤将新增的兵源都补充到了守备兵这一块上,各郡各城各关卡都有了守备兵来担任城防任务,三个野战军团就可以抽调出来,全部投入到东征之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