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的最后一个建议,让所有人都吃惊不小,那就是大军让出三伦,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在三伦中繁衍生息。依鸣自己算计了好几天才决定照做。毕竟三伦是好不容易才抓到手的一块肥肉,那能说让就让呢?再说,让出了三伦,士兵又变成了野营,如何去抵御敌军呢?
但是当日海涛说得句句在理。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最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安定的生存地方。如今瓦伦城没了,给他们三个小城,不过是做了一点补偿。反之,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想,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没了城池,看起来是失去了防御凭依。可事实上,三伦脆弱的防御禁不起大规模的进攻。
没了城池,队伍的机动性更为灵活,敌人也就失去了明确的攻击目标。
没了城池,顶多也就是少了一个根据地。可防守有两种,一种是抱残守缺,一种是以攻为守。想要收复失地,自然是要进而争天下,而不是守着几个岌岌可危的小城。
有此三点,即便是让出三城,也是有得无失。依鸣纵是有所不愿,也只得拿“民者,天下之基本” 来劝慰自己。
看着依鸣左一个甜枣,右一个甜枣的安抚百姓,章明也开始有所动作。
他做的不是一粥一饭,一城一池的施舍。他要做的是让天下百姓都吃上饭。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百姓饱受荼毒,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吃了上顿没下顿。没了田地,老百姓又靠什么活着呢?
天明王朝曾一度强大,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天明的制度法规相对宽松,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曾几何时,农赋的税制是二十五税一,基本上人人都能吃饱穿暖。可随着诸侯势力的逐渐膨胀,各种苛捐杂税便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从各个潮湿的犄角旮旯勃然而发。随着时间推移,战事一起,黎民百姓的生活只能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曾经男耕女织的盛世画面,演变成千里饿殍,野草遍地的凄凉景象。
章明心里清楚,百姓的穿衣吃饭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他颁布了一道屯田令,大致内容是由政府提供工具、种子,官兵协助开垦,再承包给百姓自由种植。等到秋季丰收,按照三税一的税制上缴所得,额外不增加任何多余税项。
三税一,是当初天明盛世所定税制的八倍有余。可如此高的税制,依旧让所有活不起的百姓乐开了花,起码他们能吃上粮食了。当然,前提是官府真的不再增加任何额外税项。
屯田令颁布之初,整个天明王朝所属领地,为之振动。越是贫苦的百姓,越是为之欢欣鼓舞,拍手称快。连子书也不得不佩服章明这一手的高的离奇。把分崩离析的民心,结结实实的拢了一把。
其实章明早就在计划着屯田令,本想多做准备,而今只得借着汪鹏火烧瓦伦的契机,提前推行。收效也在章明的预料之中。
如此看来,如果江山有一天落在章明的手中,也许还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他似乎知道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可以为人君。
(本周最后一更!期待您的鲜花!)
第六十五章 虚实并进
战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才能克敌制胜。
军纪,民生,子书能想到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攻克泊城,如何攻,谁去攻,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攻得下来。
攻打泊城,是兵行险招,出其不意,所以,时间是个关键。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一座城池,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奇思妙想,而是强攻,用尸山血海铺就的光明之路。这种下下策,往往也是上上策。若论强攻,子书也就成了下下人选,他的顾忌太多,心思太多。相比之下,依鸣就成了千里长击的不二之人。牵制敌军的重任也就落在了子书的肩膀上。哥俩倒是谁也不亏,一人一半。
让出三伦之后,依鸣、子书、沙林三方兵马便再一次合兵一处,只在三座城池内驻守了必要的守备部队。换个角度讲,对于一直伺机收复西伦的李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可子书既然敢这样做,他也就预见到了李基的想法。
三人的兵马,加上数万苦力,总计在三十万以上,在没有大规模战事发生的时候,绝对是一个臃肿的体系。臃肿是臃肿,却也是对付李基和郑文的一个绝好手段。
三十万大军,按照部署分四处下寨。其中三处营地分别在三伦外十里处,相伴而生,城内一有风吹草动,军方便可获悉。最后一处就在瓦伦废墟边上,和当初成相仿的格局,只是少了天下第一这四个大字的凭依。由沙林总领,并按照章明的屯田令,开始协助百姓开垦田地,发展农工。
子书统五万重装步兵和自己的一万七绿营兵,顺着当年破西伦渡口时,在饮马河上游留下的浮桥,直抵沃尔帕托城边,好像一匹恶狼,紧紧的盯着沃城,盯的李基和郑文睡觉都只打哆嗦,也没心思再惦记西伦渡口。
牵制敌军,是子书的短期目标,可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最好的防守莫过于进攻,最好的牵制是什么?还是进攻。
看着沃尔帕托城,子书的心里有点乱。他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攻破这座水军重镇,心思更多的放在了依鸣身上。如果依鸣能够成功的拿下泊城,那就意味着天下初定。如果不能,就说不上还要等多久,才能有好机会了。毕竟奇袭只能用一次,不会百试百灵。当然,如果没中头奖,中个二等奖,拿下了沃尔帕托城,也是不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