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定居唐朝_半堕落的恶魔【完结】(394)

  谦虚完,薛朗整理一下脑海里的思路,道:“臣这两策,短期之内可见到钱财的便是增加盐产量,扩大盐税收入。长期之策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还是一句老话,劝农兴学。”

  秦王道:“扩大盐税收入确实是一件好事,不过,世民判断,三年之内难以成行。”

  薛朗严肃道:“禀大王,这几日臣在典籍室内看资料,就一直在想,前隋何以二代而亡!略有心得,且与大王论一论?”

  “郡公请讲。”

  薛朗道:“臣看典籍记载,前朝文帝之时,人口暴增,税赋收入大涨。何故?”

  薛朗顿了顿,看秦王满脸认真的侧耳倾听,继续道:“其一,与文帝倡导节俭分不开。皇帝都已带头节俭,臣下自然不敢奢靡,节俭了,开支自然就少了,积存在手里的钱财自然就多了!”

  秦王点头,表示赞同。于是,薛朗继续道:“其二,均田制的实行!纵观历朝历代,国家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则国家安矣,国运昌盛,若是农民问题没解决好,则国乱家亡便在眼前。均田制的实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所以,我朝继续实行均田制是很好地政策。关键在于,要监督政策施行是否到位!”

  我大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即便是到了后世的现代,也还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农耕大国。农民问题是悬在历朝历代政府头上的一柄利剑!

  纵观史书,凡是农民问题解决好的朝代,大多国运昌盛。解决不好的,则多数国破家亡。这个问题,即便到了后世兔子当政的时代,也是大兔子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国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秦王听得连连点头,喃喃道:“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郡公大才,一语切中要害矣!”

  薛朗被夸得有些脸红,他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放嘴炮,这个大才的夸奖可担不起,连忙谦虚道:“大王过奖,且不忙着夸臣,请待臣说完。”

  秦王连连点头,道:“郡公请说。”

  薛朗继续道:“其三,减轻徭役。前隋的徭役比之南北朝时期,时日减短减轻,徭役的时间少了,民众花在生产上的时间便多了,一减一增之下,自然物产比之过去也就增多,带来最直观的后果便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了,自然国库的收入就会增加。”

  ------------

  第315章 结个善缘

  薛朗肃容道:“其四,输籍法的施行!此法的施行,搜刮出许多游民以及隐户,户数增多,则赋税增多,同时,户数增多,因为均田制,开垦的田地自然增多,国库的收入自然大涨,经济也自然比之过去繁荣。”

  隋唐时期,征税赋是以户为单位,并不是以人口数为单位。前朝开皇五年,隋文帝杨坚时期,曾施行输籍法,命人“大索貌阅”,搞了一次全国性的户口清查,政府按照户籍上等级的资料,核对年龄、相貌是否与本人相符,检验是否有以壮丁充老小的事情,同时还强行命令堂兄弟分户立籍。

  在古代,人口便是财富。一下子便搜刮出来许多的隐户及游民,全国的户数自然增加,隋朝的财政收入一下子暴增许多。

  薛朗道:“臣以为,前隋亡国,与输籍法有关系。”

  秦王面现惊容,连忙问道:“输籍法增加国库收入,为何还与亡国之因有关?”

  薛朗道:“因为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危机承受能力的东西。”

  “危机承受能力?”

  秦王细细咀嚼这个词,眼睛一亮道:“此话易懂,不过,何处此言?世民愿闻其详。”

  薛朗道:“前朝文帝时期,国库丰盈,国力强盛。除了前面臣所说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输籍法。输籍法的实行,确实让前朝的户数与税赋收入增加,但是,这个增加是虚增,并不是实增。导致的后果就是看似前朝财政经济繁荣增长的背后,其实蕴藏着大大的危机!”

  “危机?”

  “对,就是危机。”

  薛朗道:“以现如今的农业生产水平,许多农民连饱腹都做不到,赋税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就是说,民众手里并没有什么积蓄,没有积蓄,最直观的后果便是没有危机承受能力,说白了便是民众的家底变薄了!”

  “家底变薄?”

  秦王若有所思。

  薛朗严肃的道:“对,就是家底变薄了。原本一大家子,分成了好几户,分家就要分产。产业分开了,劳动力自然也要分。到隋炀帝时期,开凿各种水渠要征徭役,开凿京杭大运河要用徭役,自然,劳动力便短缺。没有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自然就不够,自然饿肚子的人就增多了,所谓民以食为天。饿肚子是要死人的!”

  死的人多了,问题自然就变大了!

  事实求是地说,隋炀帝的政策是好的,但是,施行的时机不对,错估了天下经济的繁荣程度和承受能力,于是,果断就玩脱了,悲剧了!

  秦王想了一阵,脱口道:“那薛郡公为何还提出三策予圣人?”

  薛朗故作讶然的问道:“大王如何得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