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蛋的,在古代写个公文有个最麻烦的事情,就是避讳。皇帝家的要避讳,亲长的也要避讳。要是不小心忘记了或是弄错了,丢官去职是分分钟的事情。
薛朗的文言文水平,碍于避讳、典故等原因,一直进展不大。到现在,写个疏奏,还是半文半白,写完了经常要请平阳公主过过目,免得哪里出错。
“写好了?”
正蛋疼,平阳公主走了进来,径直走到书桌旁,拿起桌上的底稿便看了起来,薛朗顺手把人抱到膝上坐着,等她帮忙检查。看平阳公主低头替他审稿,薛朗暗戳戳地想,这也算红袖添香了吧?嘿嘿!
等公主殿下帮他把需要避讳改称通假的字圈出来并修改好,薛朗誊抄一遍,在老婆唇上亲了一下,便乐淘淘的带着两份疏奏进宫了。
进去的时候,朝议已经结束,小李自个儿在立政殿的偏殿批阅疏奏。经通传后薛朗进去,行礼后直接道:“禀陛下,臣这里有两份疏奏,请陛下御览。”
李二知道薛朗的做事风格,立即道:“呈上来。幼阳且坐。”
“喏,多谢陛下。”
薛朗在椅子上坐下。
近侍的宫人立即拿来给他呈上。李二放下批阅的疏奏,当先看起薛朗的,神情渐渐严肃起来,看片刻还会停下来思索一阵。
立政殿的前殿的正厅,放的是矮几,因为群臣经常在那里与李二议事,所以,并没有放桌椅,而是放了凭几,大家一起跪坐。
偏殿这里,放了桌椅,还有大大的几个书架,书架上全是书,显然,这是李二的书房并办公室,他平时便在这里批阅疏奏,也接见大臣。
看完疏奏,小李圣人深深地看了薛朗一眼,略带叹息之意的道:“幼阳之才干,我素来便知,只是,幼阳却一直闲赋在家,我以为幼阳是不愿出仕的。”
薛朗淡淡一笑,道:“臣并非不愿出仕,而是有自知之明。我原先便是戴罪之身,自该低调些。何况陛下麾下,人才济济,新君登基,千头万绪,臣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其出丑,不如藏拙。”
------------
第566章 赈灾之策
“你呀!”
李二叹了口气,看薛朗一眼,却没多言,转而说起薛朗的疏奏来,抽出第一份,神情严肃:“我想细细听幼阳解说一下,关于旱灾的疏奏。”
“喏。”
薛朗在心里理了理言辞,道:“近半个月以来,臣经常在城中和城外转悠,因关中大旱,京城附近流民已越来越多。如此多的流民聚集,对治安、赈灾能力等都是一桩巨大的考验。干旱是持久的灾难,并非几天或是一月便能解决,朝廷又不能不管治下之民,若是短时间内,开仓放粮以赈灾倒还行,若是时日长了,治安、粮食等,当如何调集?压力太大!况且,今年又有蝗灾悬于头上,更是难上加难。”
李二拧着眉头,心有戚戚的点头:“我与朝中众卿家近日也在朝议此事,蝗灾、旱灾皆非易事。如今天下户数,比之前朝文帝时期锐减许多。特别是冀鲁豫等地,兵灾连绵,刘黑闼两次作乱,强征壮勇,十室九空并非虚言。人口户数关系赋税,事关天下社稷,值此时机,与民休养生息方是正途,只能轻徭薄赋。可天不与我,旱灾、蝗灾……还是发生在关中!”
小李真是满面愁容。关中历来便是产粮之地,人口众多,农利、水利设施完善且成熟,关中稳则天下可定。谁知他刚登基就遇上关中大旱,旱灾并蝗灾,简直雪上加霜。
“关中绝不能有失!”
小李说得坚决。
薛朗认同的点头,沉声道:“确实不能有失,最重要的是,民心还不能乱。只是,但凡大灾大难,要完全保证没任何事情发生,很难。所以,臣的办法是,与其让他们生事,不如把他们调集起来做事。反正都是要赈灾的,不如以工代赈,有事做,有收入,有奔头,生活不止于绝望,想来就不敢乱了!至于好吃懒做、借机生乱的,各地官衙并非摆设,从严从重从快的处置,惩罚之,震慑之,想来当不至于出大乱子才是!”
李二目光灼灼的望着他,道:“细细说说这以工代赈!”
“喏。”
薛朗详细的解说起自己的疏奏:“臣近日在长安城内查看了一番,环境其实不怎么好。大臣家还尚可,普通民众和低级官员的家宅附近,环境堪忧。眼看已是春季,趁着天气尚不算十分炎热,昆虫还不算多的时候,臣建议,修整城中的排水沟。大灾之后当防大疫,这一系列的措施和准备当提前做好,若等事临头那就来不及了!”
以往,薛朗不怎么喜欢乘马车,更不喜欢骑马,鲜少有外出的时候,即便外出,马车的布帘多也关着。实在是这长安城虽然是首都,京畿重地,但城中的路面其实还是土路。雨天泥泞,干天尘土漫天。
在后世,除非是极个别偏远的山区路面,普通的乡村和城市的道路,不是柏油路面就是水泥路,鲜少有土路。薛朗这现代长大的,其实略有些洁癖。
另外,长安的布局,里坊外墙的水沟,其实是排污的水沟,生活污水便是由这条沟排出。冬天还好,到了夏季,那气味儿……很是销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