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李隆基已经不太喜欢听什么谏言了,但这一次兴许不同,但也只是兴许,倘若杜士仪仍是一如既往地诤谏,很可能触怒天子。更何况,杜士仪和太子也好,武惠妃也好,都谈不上什么关联,为人更守口如瓶,他不担心其会走漏消息。最重要的是,李林甫也已经知道了这次宫变的所有细节!
然而,杜士仪不像高力士想象的那样,真的能够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这一次的宫变,毕竟他在其中也是有些推动的。李瑛李瑶李琚深夜进宫,是得知君父很可能面临生死关头,那么即便出于自保的态度,也不得不走那一趟,这也在情理之中。而为了不掉入陷阱,三人已经够谨慎了,还特意跑了一趟内侍监把黎敬仁等人带上。李瑛对瀛洲门禁卫的那一番话,更是显现出了这位一直以来不怎么起眼的太子,并不缺乏血性。
可就是这样一桩应当论功的宫变,到李隆基手里,却变成了兴师动众一定要废太子的案子!光王李琚至今尚未苏醒,据说凶多吉少,可依旧不能换回李隆基的一丝怜悯,难道这就是当天子必定要具备的冷酷无情?
南薰殿中的内侍和宫人已经都换了一批,而且时隔多日,那股血腥早已淡去,甚至连那根立柱都已经看不出被人撞击过的痕迹,地上更是光洁如新。可是,杜士仪仍旧从那些低头的侍者身上,隐隐察觉到某种惊惧和恐慌。于是,等到了天子面前拜见,发现周遭众人连同高力士一起全都退了下去,起身之后依言坐下的他少不得全神贯注。
“虽说你刚从朔方回来,但想来以你杜十九郎的手段,长安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情也应该听说了。”
“是。”
杜士仪欠了欠身,直言不讳地说道:“臣听说了太子鄂王光王夤夜入宫,潜为逆谋,已经为陛下废黜之事。”
“当初你为中书舍人的时候,朕曾经夤夜召你入宫,令你草拟废太子的诏书,可最终却收回成命。如今朕只问你,若是当初你从命奉诏,可还有此次之事?”
李隆基倏然一按扶手,一双眼睛死死盯着杜士仪,哪有这些天常常流露出的失神之色?
第884章 谏君宽仁,名士风流
如果高力士没说那一夜的真实经过,杜士仪兴许还会仔细思量,但既然知道了,他对李隆基的心情已经有了一番猜测。
身为坐在帝位上已经快三十年的天子,人人称颂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齐名,左一个明君又一个英主的恭维,李隆基早已飘飘然自以为千古圣君,如今却沦落到险些束手待毙的地步。恐怕在这位天子的心里,一想到自己万一中招,即便不死,到时候什么都无力自主,大权不是旁落太子,就是旁落惠妃,怎能咽得下这口气?
而且,李瑛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决断,恐怕更让渐渐年迈的天子感到恐慌了——如果李瑛因此得到人望,日后不甘心再雌伏了怎么办?至于身在深宫的武惠妃,究竟如何,外臣更是无从得知。
于是,面对这么一个问题,杜士仪想都不想地答道:“陛下此言,臣不敢苟同。”
“哦?”
即便李隆基的眼神中,依旧透露出几分凶狠,杜士仪仍然从容不迫地继续说道:“自古以来,明主立太子,素来精心择选大臣加以教导,甚至言传身教,只为明主之后再有明主,纵有小过,也只是惩前毖后,未曾闻听因人陷害储君,便将错就错废黜储君的。臣所谏乃是当时,不愿陛下背上废太子之不明。至于此次,臣不知道三位皇子究竟有何等异谋,但身为皇子,若有不忠不孝可昭告天下及宗庙,废黜与否,自是唯陛下一言决之。”
李隆基只觉得被噎得心里堵得慌。李瑛李瑶李琚若有不忠不孝,可昭告天下及宗庙,他为何还连日心神不宁?就连至今还被里三层外三层官军守着的武惠妃,他也至今没有去见过一次。他甚至连痛斥质问这位自己爱妃的兴致都没有,寿王请见也一概挡在外头。
而看到李隆基不说话,杜士仪暗自冷笑了一声,这才再次欠身问道:“大唐自太宗皇帝以来,废太子并不少见,臣斗胆请问陛下,今三位皇子废为庶人,将安置何处?”
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李隆基的强烈反应。他抬起头来盯着杜士仪的眼睛,一字一句地问道:“你此言何意?”
“则天皇后在世时,曾经废章怀太子后,又将其赐死;中宗皇帝时,节慜太子兵变被杀;而如太宗皇帝废承乾,高宗皇帝废太子忠,皆是安置别处,于朝野看来,高下立判。陛下创开元盛世,为天下明主,宽仁孝义天下皆知,臣知陛下如今之痛心疾首,正如同太宗皇帝放逐承乾一般,所以希望陛下稍加宽仁,如此也不必将来日夜心伤爱子。”
李瑛李瑶和李琚昔日也许是李隆基的爱子,但这些年来早已宠疏爱薄,可杜士仪所言却绝非单单的讽刺。李隆基敏锐地听出其中言下之意,不禁若有所思地沉吟了起来。他废太子和鄂王光王的借口看似冠冕堂皇,可自己却知道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要将这一切都全数掩盖,那么,赐死了那三个儿子就能一劳永逸。可正如同杜士仪所说,他心心念念都想成为可媲美太宗的明君,可太宗对罪证确凿的承乾都是废而不杀,他如果杀了李瑛三人……
日夜心伤倒是未必,可那总是梗在他心里的一根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