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自己有了子弹生产线,再加上战争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向他们卖子弹,赚到辽东军急需的大笔大笔银子。
当然,这时候有人也许会说,辽东军不是刚从日俄两大列强手里搞到大笔银子吗,怎么还会缺银子。
原来,除去用来储备一千万两白银,辽东军能东的就三百多万两。
再加上辽东军本来的底子,满打满算只有五百万两。
这么多银子,听起来很多,但却经不起杨兴国这两个月的连续挥霍。
先是从德国人手里卖生产线,和钢铁厂所有设备,花去差不多一百五十万两。
然后是辽东军发放扶恤金,扩充部队,再次用掉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随着辽东军进一步扩充,五万多辽东军,每个月光军饷和其他各种消耗都要近五十万两白银。
这两个月下来,又是一百万两去掉。
然后就是建兵工厂厂房,钢铁厂厂房,军官学校,兵工厂两个月买材料和发工钱的银子,辽中所有其他官员和政府两个多月的消耗,三十万两白银是少不了的。
这样算下来,五百万两就剩最后一百万两。
就算辽东军在接下来什么都不投入花银子,仅仅给军队和地方政府,那也只能坚持一个多月。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可能的生意
半个多月来,周中举已经不止一次在杨兴国面前抱怨,银子用得太快,辽东军一次建设投入的东西太多了,能不能掐掉一部分。等以后辽东军条件好了再上马谢谢项目。
但是,这个想法一被周中举提出来就遭到杨兴国坚决反对。
在杨兴国看来,这些投入在短时间内,的确会用掉大量银子。
但是,这都是都辽东军的未来打底子。
砍掉其中一项投入,表面上看没什么,实际对辽东军的未来展,有着很大作用。
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影响到辽东军的展进程。
所以,杨兴国绝对不会因为眼前利益而影响到辽东军的未来。
所谓开源节流,既然没有办法节流,杨兴国只能想办法来开源。
于是,杨兴国脑子里这段时间想的都是如何如何挣钱。
这不,想做军火生意的杨兴国,一回到司令部就把大管家周中举交了过去。
当然,兵工厂厂长肖文昌也被杨兴国叫道自己办公室。
“司令,我们不是刚见过面吗?怎么……”匆匆而来的肖文昌带着满脸不解问道。
“叫你过来是有一些事要问你……子弹的产能,有你的保证,我非常放心。但是,我想要知道,兵工厂生产子弹的成本是多少。我这个成本既包括生产子弹的原料成本,也包括生产子弹的人工成本?”杨兴国一脸平静问道。
“这个我还真没有计算过……”肖文昌摇摇头回答。
“那就现在算,越快越好,我要马上知道结果。”
半个小时的等待后,副司令周中举也来了。肖文昌又算了十多分钟后,终于抬头回答:“差不多就是这个价格……这是我按照四条子弹生产线一个月产能来算得,上下最多只有两成的误差。”
“多少?”杨兴国一脸期待看着肖文昌,下意识问道。
“钢铁,火药等原料自产的情况下,一百子弹的成本合银一两。原料靠采购的情况下。七十子弹的成本合银一两。”
杨兴国的眼睛一亮,激动叫道:“等我们的钢铁厂和火药厂投产,子弹的原材料除了铜,其他都是自产。也就是说。我们生产一百子弹的成本只有区区一两银子……”
说完后,杨兴国扭头对一旁的周中举问道:“副司令,你还记得我们当年从老毛子和威廉手中购买步枪子弹的价格吗?”
周中举似乎想到了什么,赶紧回答:“老毛子手里的子弹要贵一些,二十子弹就要一两银子。威廉手里的稍微便宜点。二十五子弹一两银子……”
“嘶嘶嘶……”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的杨兴国下意识惊呼道:“都说军火生意是暴利,没有想到这个利润竟然这么高,光子弹一项都有四倍的利润。如果是武器,那利润不是更高,怪不得欧美那些国家都抢着做军火生意。如果我能生产武器弹药,也会抢着去分上一块蛋糕。”
“司令你果然是打算做军火生意!”同样被镇住的周中举,虽然很吃惊军火生意的暴利,但他更吃惊杨兴国想做军火生意的想法。
不过,想了想后,周中举就释然了。
因为。辽东军从组建以来已经不止一次卖过武器弹药。
短暂犹豫后,自言自语:“兵工厂四条子弹生产线加班加点,一天能出十六万子弹,按照洋行二十五子弹一两银子的价格,那就是六千四百两,扣除成本,纯利润还剩四千八百两。一个月全部加起来就是十四万两……”
“银子虽然不多,但缓解一下我们的经济压力还是能做到的……”
“司令你说,你打算把银子卖给谁,我马上派人去联系……”
看到面前越说越激动的周中举。杨兴国赶紧回答:“订购设备时,考虑到我们自己的弹药补给。四条生产线,除了一条重机枪生产线出来的子弹所有人都能通用外,步枪子弹只有老毛子的莫辛纳杆步枪能用。所以。我们的子弹除了自己用,只能卖给俄国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