骸必须落在中国领海线之内。这的确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空战,况且中国飞机没有美
国的先进,这就使空战更加艰难和神秘了。不过中国人的脑袋从来不比美国人差,
无论美国人使用无人驾驶飞机也好,有人驾驶飞机也好,从高空来也好,从低空来
也好,都在中国海南栽了跟斗。
美国人要搞“擦边战术”就得弄清中国人防卫力量如何?到底有多少飞机场,
高射炮和雷达网,有没有导弹基地?于是首先派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来侦察。在美
国人看来,中国海军航空兵要击落这种高空无人驾驶飞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美
国人计算好了,中国的米格战斗机,若是冒险飞到极限高度以上,其速度也跟不上,
因此,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犯中国领空是最安全的。它既可叫中国人束手无策,
又可弄回军事情报,两全其美。这不能不说是美国人的一个高招。
所谓极限高度,是指某型飞机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飞机上升的时候,它的上
升率为零时的高度叫理论高度。上升率为每秒0.5 米时的高度叫实用升限。采用跃
升的方法,使飞机获得超过理论升限的高度,叫动力高度。任何飞机都有它的极限
高度。为了对付这种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挑衅,海军航空兵4 师10 团,又
奉命专门组织一个尖刀分队,在海南待机轮战。由大队长张炳贤、副大队长舒积成
和王相一组成,都是一群天上高手。
美国无人驾驶机体积小,重量轻,但速度很快,飞行高度可达2 万米,全靠无
线电遥控式程序控制。它由运输机带到空中发射,完成任务后可以收回。主要靠开
伞垂直降落。
10 团小分队针对这种美国无人驾驶飞机,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特点和弱点。
它的特点是高度高,体积小;它的弱点是按程序飞行,遇有情况不会随机应变;受
攻击时不会机动,也不会寻目标反击,就像是靶机。对付它的最大困难是飞行高度。
当时我国战斗机飞不到这一高度,要把它打下来,就要飞到极限高度上去,而在极
限高度上飞行是极其危险的。大家分析来分析去,唯一办法是征服极限高度。只有
攻克这一难题,打下敌机才有把握。
到底能不能征服极限,如何征服,成了尖刀分队日夜思索、实践、试验的重大
课题。白天他们顶着烈日,轮流试飞;晚上,具体分析飞行中的各个动作。他们在
试飞中都感到,飞机一当进入极限高度上爬高,操纵稍不注意,飞机就有可能因得
不到支持自身重量的最低速度而螺旋式下坠;高空空气稀薄,升力小,开炮时强烈
的后坐力又容易产生坠毁。怎么办呢?小分队同志们响亮地回答:闯!一定要闯出
一套在极限高度飞行和作战的经验来,飞机的性能不够,就加上人的“性能”!
他们在试飞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碰到危险的时候,总是这样提醒自己:
“敌机就在我们上空100 米、200 米怎么办?”他们又坚定地命令自己:
“冲上去,消灭它!”试飞中,他们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当飞机已经爬上极
限高度时,速度表上的指针已经指在一般平时认为不能再小的刻度上,速度再小就
可能失速而螺旋下坠。但是,他们根据实际经验,知道让表速再减小一点,飞机就
可能爬得更高些。于是他们就冒着更大的危险,沉着地慢慢减小表速,飞机终于因
加上了人的“性能”而飞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击落美无人驾驶飞机创造了条
件。
1965 年3 月24 日,美国无人驾驶侦察机出现了。王相一进入一等战备。
虽然海南是春天,实际已经高温, 20 分钟在坐舱里待命,满身是汗水,顺着
衫衣往下淌,从头部脊梁流到皮靴里。目标时儿出现,时儿消失,直到下午1 时27
分才令王相一单机升空。
他距敌机30 公里时,发现目标,看清了敌机拉出白白的烟。王相一边爬高,
边修正航向,待敌机距他3800 米时,他拉跃升,瞄准敌机,当相距411 米,敌机
被他牢牢地套住光环。他按动炮钮,双炮齐发,打得美机左翼冒烟。
王相一紧迫不放,再次开炮,敌机直线向外海坠去。
王相一接到返航命令,回来时因油量已不够,只好在附近的机场着陆。
尖刀分队第一仗就胜利了。
但王相一对自己要求很严,认为这一仗打得不理想,存在两个缺点,第一,击
落的敌机没有掉在中国领海线内,美国人造谣说是在公海上攻击他的飞机,使美方
有空子可钻。按上级要求,海南岛上空击落的美机,一定要坠落在中国领海内,叫
美国人“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第二,对美国无人驾驶飞机的速度,掌握
不准,实际飞行速度比预计的快,因我机追击时加速,故返航时油料不够,如果附
近没有机场,很可能会出现险情。另外,第一次射击打得不准不狠,没有当场开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