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求生记_水瓶座·杰【完结】(158)

  荀彧若有所思道:“你是想说张绣身处宛城要地却兵微将寡,若不寻一可依之主就自身难保?”

  陆仁搔头道:“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就拿主公来说,上次交锋若不是收到袁绍来攻的消息急急退兵,只怕早就灭了他。而现在主公与袁绍就要在官渡开战,不管是谁胜谁负下一个要收拾的肯定是他。至于刘表似乎并没有什么野心,几次与张绣联合也不过就是求个周全,更多的到像是把张绣当作荆州的看门狗……张绣并不笨,身边的贾诩更是少有的高明谋士,不可能会看不到这一点。”

  荀彧马上明白过来道:“所以你就想让主公放下私仇对张绣示好,再陈清厉害,那便极有可能会说服张绣来降……不错!张绣若降,宛城以西便再无压力,不但张绣的军士可直接派往官渡,原本驻防的两万守军至少也可以再抽调一万出来。”

  陆仁点点头,他能想起来的也就这么多。

  荀彧道:“那我去劝劝主公。此事必须尽快,说不定袁绍也会遣人去招纳张绣。若张绣投靠袁绍出兵攻打后方,则主公大事去矣!”

  陆仁心道:“袁绍吗?有贾诩在张绣身边就不会发生张绣投靠袁绍的事。不过我想不通,这一策本来是谁提出来的?按说还在曹操屯兵官渡之前就该发生的,怎么现在又轮到我来说?”

  荀彧道:“义浩,劝降张绣固然是一事,但春耕又将如何?”

  陆仁皱眉道:“荀公我都说了我真的没办法啊!要不在劝降张绣之后不要把那一带的士卒派去官渡前线,而改为就地屯田?”

  荀彧道:“也许这是一个办法。虽说有如杯水车薪,但总比一点没有的好。”

  说着他又起身去看地图,手指不停的在官渡与许昌之间画来画去,呐呐道:“这么大的地方,人口却那么有限,空出这么多的土地不能去耕重,真是可惜……主公与袁绍之争,看来又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打完的,没有足够的劳力去耕种,粮草方便迟早出些问题……唉,要是能把荆州、扬州的人口分一些过来多好!”

  陆仁一怔,心道:“分人口?荆、扬一带这几年战事较少,人口相对集中一些……等等,集中人口?”

  抬头向地图望去,许昌到官渡不过几百里的路程,真正来说补给并不困难。而他建立的补给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缓解许昌一带的生产压力与运输压力的一种做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光是这个补给点至少能应付官渡守军半年左右的粮草需求……

  “也许……也许……”

  陆仁突然间好像想起了什么,却把握不住,只有不停的敲击脑门,希望能把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给敲出来一般。

  荀彧道:“义浩你想到什么了?”

  陆仁苦恼的道:“刚才好像想到什么,可是一下子就过去了……”

  荀彧道:“别急,慢慢想。还有你别敲头敲得那么重,像拆墙一样,你不痛吗?”

  “拆墙!?”

  陆仁猛然醒悟过来道:“拆墙!拆东墙补西墙!现在军屯人员不足,只留下了少数维持屯田点运作的人,但众多的民屯点劳动力还是相对充足的……”

  荀彧鼓掌道:“拆东墙补西墙……妙!”

  陆仁愕然,他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到位,怎么荀彧到先叫起妙来了?

  荀彧飞快的起身比量地图道:“主公领地虽广但人口不足,现在集中屯田兵力后更是捉襟见肘,众多的军屯根本就没有了相应的生产能力。而民屯又向来缺少治理,只是让定居的流民能够安身而已,粮食产量并不多。如果我们现在放弃民屯,允许流民进入一向治理甚好的军屯耕种,再由军屯留守的军士打理教导,那么……”

  陆仁茫茫然的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好像我不是这个意思啊……不过听起来荀彧的这一招更实用一些。现在的民屯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军屯使用的改良耕种技术,土地也缺少相应的灌输设施与优质农具,粮食产量远远比不上军屯……说起来这要怪我,我当初光军屯的各种建设都忙不过来,根本顾不上民屯。本来以为这技术能快速流传开,可是……”

  (其实陆仁从建安二年提出屯田到现在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其中又发生了太多的事,再加上古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有限,让曹操光是军屯就能养活自己的部队,有这样的成绩已经算不了吧?)

  荀彧道:“义浩你马上去传达政令,让众民屯的民众移居到就近的军屯点开始春耕,军屯的留守士卒可以直接对民众进行管理,无论如何要保证军屯的春耕!”

  陆仁道:“那……民屯呢?”

  荀彧细想之后道:“先不管民屯!你可以在政令上写明,凡是助军屯耕种者,秋收后可领到两成的粮食,除此之外在战事终结后,耕种出色者还可以领到耕牛、农具。最主要的是这些民众能直接从军屯学到更好的耕种技艺,不但他们将来能多收粮米,对主公以后的发展亦有益无害。”

  陆仁起身领命道:“我这就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