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M3坦克后的步兵,那自然就有九七式上的机枪对付。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辆M4谢尔曼坦克“嘎啦嘎啦”的开了上来,它一边开一边对着那辆九七式坦克稍稍调整炮口,只听“轰”的一声,九七式就被炸上了天……谢尔曼坦克的主炮是75MM的加农炮,它能在一千米的距离上击穿60MM的钢板,日军九七式坦克33MM的正面装甲根本就不够打!
(注:谢尔曼坦克是二战时为数不多的安装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它可以在行进中精确瞄准目标,而日军坦克却必须停车才能瞄准。)
紧接着又上来几辆谢尔曼……
这是原本就计划好的,轻型坦克及装甲车在前头担任侦察任务,到有难对付的硬钉子时就让谢尔曼上。
这种安排当然是合理的,因为中型坦克谢尔曼虽然火力猛装甲也厚,但行动起来却比较笨拙,其庞大的体形也不适合担任侦察任务。而轻型坦克却恰好相反,尤其是轻型坦克上变态的五挺机枪……之所以会有五挺机枪,就是因为这种坦克主要还是用于侦察或是对付敌人步兵。
然而现在既然已经发现了敌人装甲部队,那么自然就让谢尔曼打先锋了。
日军剩下的几辆九五式坦克一看……这么大的一个家伙上来了,当下也不顾会不会引起火灾,照着谢尔曼就是几发炮弹。
但可惜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前装甲足足有76MM厚,这并不是日军九五式上的37MM的小炮能打得动的。
只见谢尔曼就像是个钢铁巨人似的迎着炮火继续往前开,继续往前开……它并不担心日军坦克会掉头逃跑,因为它一掉头就会暴露出能让机枪打穿的背面装甲。
日军坦克手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只能愣愣的停在原地,接着随着一阵“咯吱咯吱”的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谢尔曼坦克就重重地辗上九五式,九五式霎时就像被踩扁的柿子一样解体了。
其它几辆九五式想跑,但很快就被牛气冲天的谢尔曼给拱到了路边像无法翻身的乌龟一样动弹不得。
跟在后头的战士们当然不会放过它们,装甲车上的重机枪照着那些九五式的底部装甲就是一阵乱打,路边很快就冒起了一阵黑烟和火光。
有几名日军很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慌慌张张的从坦克残骸里爬了出来,想借着夜色逃回阵地,但他们的运气显然没有好到能逃出战士们手里的步枪……一阵枪响后地上就多了几具尸体。
坦克继续朝前推进,公路两侧民房的空隙里也出现了几辆谢尔曼坦克的身影……中英联军手里的谢尔曼坦克不多,只有九辆,但这九辆谢尔曼却是日军装甲部队啃不动的硬骨头。
第八十八章 油田之战(五)
双方坦克部队的主力是在十几分钟后相遇的,这场仗可以说敌我双方都没有准备也没有经验。
工兵团没准备没经验那就不用说了,他们原以为日军装甲部队已经开到了宾河,没想到在这里还会碰到这么多坦克。
而日军,则根本就没想到英军会反戈一击,于是同样也是匆忙上阵。
又由于日军之前的对手都没有多少装甲部队,所以训练有素的日军也同样没有这样大规模坦克作战的经验。
应该说这时日军装甲部队还是有机会的,他们可以抓住工兵团手里的谢尔曼数量不多这个弱点……工兵团手里的谢尔曼只有九辆,这九辆谢尔曼只够在正面承担起冲锋的作用,其余的位置比如侧翼就只能安排M3轻型坦克了。
至于英军手里的谢尔曼坦克为什么会这么少,那还是因为美国的原因……
谢尔曼坦克本身并不在租借法案里,也就是美国没有义务也不舍得为盟友提供谢尔曼坦克,再加上美国也认为在亚太地区的敌人主要是日本,而日本的装甲部队又不堪一击,于是一般只提供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中国驻印军初期装备的是清一色的M3轻型坦克的原因,后来发现M3轻型坦克在对付日军九七式坦克时略显不足……日军九七式坦克虽然装甲不厚,但火炮穿甲能力却比M3强得多。而M3坦克装甲虽然比九七式厚,但又没厚到能抵挡住九七坦克炮的程度,同时M3坦克的小炮要击穿日军九七式的正面装甲又有困难,于是两者虽说总体性能相当但却十分巧合的处处受制于日军九七式。最后不得已之下,到中后期才为中国驻印军配备少量谢尔曼。
(注:中国驻印军,指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作战失败后,以撤往印度的新38师为基础,再由中国方面通过舵峰航线空运新兵至印度组建起的中国部队,这是一支由英军提供生活物资美军提供武器装备的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其训练基地位于印度比哈尔省的一个名为蓝姆伽的小镇。)
同样的原因,美国提供给英军的坦克绝大多数是M3轻型坦克。之所以会提供给英军谢尔曼,那还是由于英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甚至还可以说是同一民族这层关系。
可以想像,九辆装甲厚、火力猛的谢尔曼坦克摆在正面那不会有问题,但侧翼与后方就略显空虚了,尤其是中英联军的后方,那可是沿着公路一条长长的汽车队,就算有掩护也只是火力较弱的M3坦克,再加上此时的英军又毫无士气可言,这要是有几辆九七式坦克闯进去那就是名副其实的虎入羊群非搅得天下大乱不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