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这样,越军在142高地附近才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据黄建福说当时在142高地至少集结了一个营的越军,而且这些越军还在142高地屯集弹药、构筑机枪阵地等为进攻5号、6号高地积极做准备。
就在这时,黄建福的坦克部队动手了。
三支坦克部队同时出击,带着四十师的步兵从三个方向直朝142高地插入敌军阵地……5号、6号高地距离142高地只有几百米远,坦克部队仅仅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到达了142高地,十分钟后就占领了142高地后方越军的无名高地,也就是切断了142高地附近越军的退路形成了包围的态势。
于是一场大屠杀就在142高地附近展开了。
越军一个营的步兵被包围在142高地周围无法动弹,他们面对的是中国军人由坦克和步兵结合构筑着的钢铁防线。刚刚拿下142高地越军又没有任何的防御工事,再加上他们又没有合适的反坦在武器……他们携带的火箭弹大多都是反步兵的燃烧弹,于是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也就是在机枪的火力掩护下抱着炸药包、集束手榴弹冲往我军坦克。
但是我军战士当然不会让他们轻易得逞。
这时的我军可不是79年打反击战时的样子,就算是普通部队比如江师长这个四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有步坦协同的科目,于是坦克与步兵互相取长补短,在越军面前构成了一道攻不破的钢铁长城,坦克炮及坦克上携带的高射机枪,则将成片成片的子弹和炮弹打入越军人群中无情的收割着生命。
后来我问起黄建福为什么会一直忍到这时候才出手的时候,黄建福是这样回答的:“越鬼子一没有炮兵,二没有反坦克装备,那就正是我们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时候。如果提早打而让越鬼子有了准备,那不是便宜越鬼子了?”
闻言我只有一阵苦笑,黄建福这小子还是缺乏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也就是他之所以这么打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能够多杀几个越鬼子解恨。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种做法其实达到了另一个目的:越军这时候投入到清水口以内的一万八千人其实已经死伤大半了,所以就算是他们比我们多好几倍也出现兵力不足的情况,现在又在142高地冷不防的被歼灭了一个营,一时之间竟然没有办法组织更多的后续兵力投入到142高地上来。
又因为142高地是松毛岭一线的前哨站,所以直接导致越军虽然拿下了松毛岭一线的几个高地,但却都无法及时得到充足的补给和兵力增援而防守薄弱。
这一方面使越军无法扩大战果,另一方面也为我军随后的反攻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打下了好的基础。
我想,在知道142高地方向出了问题后,越军指挥官就该气得跳脚直骂娘了!
第二百零九章 7.12战役(八)
虽然142高地方向挡住了越军的进攻,甚至还逆天的在没有炮火援助的情况下又歼灭了越军一个营,但是整个战场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
首先当然就是一线的阵地的丢失……这些阵地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要死守,就是因为老山地区的高地都有南缓北陡的特点,一旦越军在这些阵地上占稳了脚跟,并且有了充足的准备,那么我军就很可能要以更惨重的代价才能将其夺回。
这跟之前的老山收复战有些不一样,那一仗我军是有备打不备,而且一上来就是以炮瞄雷达死死的将越军炮兵压住。
可是现在,我们的炮弹全都打完了,没有炮弹那炮瞄雷达自然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而反观越军,他们的火炮现在又死而复生……在意识到我军炮弹打完了之后,越军原本不敢开炮而幸存下来的少数炮兵自然又有了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我们还从情报部门得到了一个情报,越军在这时做了几个动作:首先就是把位于清水口以外的二线部队调了上来……这支部队原本就是用来做为后续部队的,只不过被我军炮兵死死的压在清水口以外无法上前。
其次就是将清水口以内的伤员撤换下去。这个工作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就中止了,原因是越军发现清水口的公路不够宽,伤员撤下去的话就会导致交通堵塞使得越军后续部队及补给无法跟上来。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越军指挥官不看重伤员的生命,要知道那些伤员对越军来说可都是在战场上奋战过的英雄,可是就因为这么一个简单的原因,就不知道有多少伤员因为耽误了治疗而在痛苦中死去了。
不过对于这个决定我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越军指挥官也很清楚一点,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军队现在肯定在积极补充炮弹,一旦等中国军队炮弹补充到一定程度足够打一场仗了,那么之前的惨状就会再次发生。
所以,客观来说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如果心软先让伤员撤回来,那就很有可能导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会有更多的伤员或是更多的人死去。
我相信如果是我站在越军指挥官的位置,我也很有可能会做出与他一样的选择。
再次就是积极的调兵遣将,这其中尤其是炮兵。
步兵方面,越军就算死伤惨重但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他们在这一仗中投入的兵力实在太可怕了,光步兵就有将近四万人,而我军步兵才只有一万余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