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多少事_谢轶群【完结】(118)

  卧病中的杜月笙时时关心着大陆形势,而中共也在力争对上海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他能返回,老友章士钊受托来港在杜宅一住多日,反复向他宣传党的政策。杜月笙依旧顾虑重重。他看到中共对留在上海的黄金荣的确兑现了“不杀不捕”的承诺,黄老板依旧过着泡澡堂、抽大烟的一贯生活;后来他又得知,黄金荣响应“改造”号召,开始扫大街,报纸上风烛残年的黄金荣手拿扫帚、灰头土脸站在垃圾车前的照片映入眼帘时,杜月笙又暗自庆幸幸亏没有留下。

  因为跟法租界打过多年交道,杜月笙一直对法国感到亲切,他想迁居法国,彻底远离政治是非。仆佣除外,杜月笙全家和追随他的顾嘉棠、万墨林两家,迁法共需27张护照;杜月笙向败退在台湾的国民政府提出申请,结果台湾方面要收取“护照费”15万美元。杜月笙的产业全留在大陆,转移出来的只有出售一处房产的30万美金,供几十号人在香港的庞大开支,这笔护照费杜月笙竟已付不起!迁法遇阻,杜月笙伤心地说:“我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提这么一点要求,还要我15万美金。”

  晚年杜月笙在香港唯一带喜气的事是和著名京剧演员孟小冬结婚。当初,杜月笙对孟小冬有很多照拂;杜月笙病倒后,孟小冬感念其恩情,一直服侍在侧。孟小冬是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也是最后一房。

  杜月笙的病情不断发展,已必须长期吸氧才可苟延残喘,而他的迷信也加速了恶化程度。他年轻当小伙计时,一名和尚为其相面,称他将来的富贵在当时上海头面人物黄金荣之上,后来他果然成为“上海皇帝”,因此他对相面算命之类深信不疑;而且他知道如果测算结果不祥,术士们现在不会当面对他说,于是他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匿名悄悄寄给台北一个名号为“六月息馆主”的算命“大师”,六月息馆主回函,说他“六十四岁在辛卯,天克地冲绝难渡过”,也就是说他绝对活不过虚岁六十四。顿时杜月笙求生信心全部崩溃,这催命符般的一纸命书被他贴肉而藏,去世后才被家人发现。

  进入1951年夏,杜月笙已经病入膏肓,该立遗嘱处置遗产了,外人均很好奇这位最盛时仅为其一人服务的仆人就达97名的大亨到底有多少财产留给家人,结果杜月笙报了数:11万美元。这笔钱原为10万美元,是他早先寄存于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处,宋子良代为投资,略有赢余,现在这11万美元就是曾经挥金如土、钟鸣鼎食的杜月笙的全部遗产。据其女杜美如回忆,分配大致如下:每个太太拿1万,长子拿1万,没出嫁的女儿拿6千,出嫁的拿4千。在此前,杜月笙销毁了历年别人写给他的所有借据,他对子女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分配完遗产,杜月笙把所有事务都交给得意门生陆京士处理,自己安心等死。最后,他日日高烧,嘴唇成粉红色,舌头咖啡色。1951年8月16日下午,63岁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骨灰葬在台湾汐止,而他的遗愿是在故乡浦东高桥入土,至今没有实现。

  杜月笙死后一年,即1952年,以陈毅、潘汉年为首的上海市新政权,依靠廉洁高效的国家机器和民众支持,仅用3年时间就基本肃清了盘踞上海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黑社会势力。杜月笙和他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从此走进了历史。

  ●后记

  今年的七八月份,我在昆明度过了平生最舒适的一个夏天。这座南疆春城没有剧烈的四季更替,常给人以时光停滞之感,但我的胸中奔流着历史的长河--我在一篇篇写下系列历史散文《民国多少事》。

  就像烟波中的远景在回望中总是美的,逝去的时代总让人感怀,即便是民国这样的乱世。没有人喜欢动荡混乱,但人对平淡的常态生活却又总有一份不满足,因此乱世风云总有一股无言的魅力。从这种普遍的心理出发,我开始走进民国这个比三国更精彩的时代;所收获的,远不止"比假小说更精彩的真历史"。当一个个非常熟悉的姓名、脸谱、符号、概念化为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形象和场景,既有观念不时被颠覆,连受震撼之下,我才知道我们多数时候远远没有真正了解民族的往事,歪曲、偏见、误解和简单化的认识遮蔽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民国这样的复杂时代,它的光亮不该全消失在漆黑的历史夜空。

  起念把读民国史所得写成这样一本书,源于我在安庆师院读书时的同学周宇的建议。他看过我一篇关于五四运动的文章后,十分激动,几番"怂恿"我就民国往事写一个系列,直说到我心动。

  开始写作之后,我边写边把部分初稿发布在网络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版。没有想到的是,得到了人们的热情支持、鼓励,许多网友日夜追看,频频催促,写下了大量滚烫的留言评论,并将其转帖到网络各大论坛,以至于今年9月下旬网上即出现了多处需要付费下载却远不完整成熟的盗版电子书《民国多少事》。我本不算勤勉,没有大家的激赞和鞭策,可能难以一口气写完。对网友们我深怀感激。

  网络对我的帮助还不止如此。本书的主要参考文献除附录中已列出的外,还有一些资料来源于网络。书中《曾经热血:青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一文的主干材料来自海外一位林姓学者的著作,这部著作我是从网上读到;在陆荣廷治桂、孙殿英盗墓等篇目中,采用了"百度百科"里的几段相关内容;还有一些零散资料也是从网上所得。另外,网络在检索资料、核实记忆上的方便迅捷,极大提高了写作的进度和效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