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孙武,制炸弹时被刘同抽烟引起大火,孙武烧伤,现在正在汉口,脸上包着一脸的纱布;
起义前已定为都督人选的刘公,现在他也在汉口,和武昌大江相隔;
深孚众望的领袖黄兴、居正、谭人凤、宋教仁等人也都不在武昌。
那么,熊秉坤、吴兆麟自己呢?他们是带头发动起义的,又奋战一夜,劳苦功高,可不可以当都督?
带头发难的这几位基层军官认为:他们里职衔最高的是连长吴兆麟,熊秉坤只是个班长,都人微言轻,分量不够,压不住阵脚,号召不了群众。如果大家都知道搞造反的是几个小兵蛋子,都不会景仰和跟从,别说扩大战果,连起义军都有散伙、内斗的危险;而如果知道这场起义是个大人物带头,立即就能凝聚人心。
应该说他们的考虑是入情入理、非常切实的。一个风险这么大的行动,没有一个分量重的主持人,很难把人聚拢、调度指挥。当初孙武筹备起义之时,因为他的名字跟“孙文”正好相对,人们传说他是孙文的弟弟。孙武将错就错,默认下来,一时“孙文派他弟弟孙武来领导我们起义啦”的说法流传军中,革命士兵们都很兴奋,军心大振。
那现在推谁出来当头领合适呢?起义士兵想到了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要求他出来做一把手。
汤化龙心中盘算,这场起义暂时胜利,清兵随后就会扑来。如果最终成功那就是开国元勋,但如果失败那可就是必死无疑、牵连九族的头号反贼;开国元勋固然吸引人,但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于是他委婉地拒绝了。
这个时候,咨议局议员刘赓藻提出了一个人,认为他十分合适当这个都督。
这个人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清朝驻武汉四大军事单位之一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旅长),在全国只算中级军官,在武汉却就是巨头。他有长厚的口碑,不爱说话,也不多事,对士兵知道爱护,在武汉军界素有威望;另外,他还有两大优势:一是他是湖北黄陂人,当湖北军政府都督对湖北人有亲和力;二是他平时对军中革命党人的活动睁一眼闭一眼,革命派对他也不抵触。
几番“考察”,处处合适,这个黎元洪简直就是为给大家当头领而存在武昌的!
于是,大家分头去找起义后不见踪影的当时的黎协统、明天的黎都督。
被起义士兵逼成都督、后来成为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武昌起义时在干什么呢?
武昌起义枪响后,黎元洪坐镇他的第二十一混成旅司令部,并不带兵围剿起义士兵,但严防自己手下士兵参与起义。一个前来联络的起义士兵被抓住,押到黎元洪面前;黎元洪亲自动手,将这个叫周荣发的士兵杀害在会议厅众人当面。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士兵本跃跃欲试就想哗变,黎元洪血淋淋这么一刀,立即震慑住了众人。
是支持起义还是反对起义?在那紧急时刻,是清朝军官黎元洪必须表的态,他再不愿多事、再爱护士兵,只要清朝没倒台,他就得这么干,否则,上峰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黎元洪聆听着营外的起义枪炮声,他部署士兵站到营墙上严阵以待,下的第一个命令是:“如有人来攻,就开枪打!”
过一会,营外枪炮声更大,他下了第二个命令:“如有人来攻,不可还枪,只可用好话把他们劝走。”
枪炮声越来越大,很显然起义没被扑下去,已经要成气候了。黎元洪下了第三个命令:“如有人来攻,你们便退守营房。”
说完,他退出司令部,换上便装,跑到参谋刘文吉家里躲着去了。
黎元洪知道武昌完了。
武昌完了,可他老黎却发大了。第二天,刘文吉家被起义士兵包围,黎元洪被搜出。老黎被士兵围在中心,以为是要杀他,汗流浃背地说:“我平时对你们不差,今天你们何苦来为难我!”士兵们告诉他,是来请他去“主持大计”的。
黎元洪呆了半晌,好不容易脑子才转过来,原来是逼他出头当造反一把手啊!就赶紧说:“此举事体重大,务要慎重。我不是革命党,我没有做都督的资格,够资格的是孙文,你们何不接他来担任都督?”
士兵反复相劝,黎元洪只是把个脑袋摇得象拨浪鼓。一则他怕担这天大的谋反责任,二则他也是清朝“培养”起来的,做为清朝中级军官,忠君思想总是有的。谋反是大逆不道,要转眼间把接受了一辈子的封建道德颠覆,他也的确做不到。
黎元洪绝不松口,就是不当这个都督,起义士兵不再多说,将他“拥”到楚望台。吴兆麟带着部队向他敬礼,他反劝诫起吴兆麟:“你们为什么这样胡闹,革命是要诛戮全家的,你学问很好,资格也深,万不该闹革命!”
士兵们都傻了眼:不是说我们这次起义就是他黎元洪领导的吗?吴兆麟忙向大家解释说:“黎都督很爱护我们,刚才的话其实是关照我们,让我和都督谈谈。”
革命军把他软禁在军政府(在原湖北省咨议局)。直到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职。软禁中他一言不发,也不吃喝。革命士兵渐渐都没了耐心,说这个黎都督像在做新娘;更有人火大,说这次起义清朝大点的官全他妈跑个精光,没过痛杀狗官的瘾,这个姓黎的再不识抬举,就做掉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