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看看陆荣廷的诗作。个人认为,今天即使专攻古文的人,写旧体诗也不一定有他这样的水平。
反袁称帝的护国运动胜利之后,陆荣廷在“八桂厅”犒赏将士,即席赋诗一首:
北伐雄师共枕戈,锦旗云涌渡湘河。
复回民国偿初志,八桂厅前奏凯歌。
如果你对这首诗歌虽然觉得不错,但也并不十分佩服的话,再来看他1921年写的一首七律:
群飞海水各争雄,区宇何年睹大同。
抚剑悠悠仍报我,匡时滚滚望诸公。
无心统一终兴汉,国运呼三共祝嵩。
眼底孙曹兴废事,与君谈笑酒杯中。
怎么样?服了吧?
值得叹息的是,陆荣廷灵柩1929年安葬在家乡离武鸣县城四里的啸狮山五十一年后,1980年9月13日夜,盗墓贼掘开了这位“广西王”之墓。武鸣县有关部门第二天赶到现场看到,那二米高、八寸厚的棺木还红漆鲜艳,棺内丝绸衣物色彩如新,死去已五十二年的陆荣廷大腿肌肉还未完全腐烂。
墓外只看到一个破碎的青花瓷罐,到底盗走了哪些宝物,人们不得而知。据了解,陪葬品中最珍贵的是两颗珍珠,分别放在死者口中和肛门中,另有古瓷器和象牙筷等。因习惯上认为金属对尸体有催腐作用,陆荣廷棺内并无金银。
再叱咤风云的人物终究归于土灰,“广西王”陆荣廷的千军万马和神奇枪法,却对付不了死后在他坟上肆无忌惮的小小蟊贼。
最后回到张宗昌。这个人人皆曰可杀的人物是否浑身就没有一处亮色呢?也不尽然。虽然要找他的可取之处十分困难——至于什么“慷慨大方、不吝金钱”之类,不过是劫掠黎民脂膏后收买人心给他卖命。但他的确有一样应予以肯定的突出品格——孝顺。
他的父亲死得早,靠母亲祝氏拉扯大。1925年,在外浪迹多年的张宗昌荣任山东军务督办,“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寻找久无音信的母亲。受派的副官连夜赶到掖县,村里人却说“大脚”十年前又改嫁给了一个木匠,随这个木匠到外地谋生去了。
副官按这个线索找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诸城县找到了祝氏。一个破烂的小屋,和一个男人,这就是张督办的妈妈家。
副官向她报喜。可祝氏却说,宗昌离家后她无以为生,就跟了这个贾先生;现在可以享福了,但又不能带着贾先生去给儿子丢脸;而抛下贾先生,又良心不安。
副官十分为难,不敢自做主张给张督办带回一个后爹,只好回去如实报告。张宗昌大怒:“混蛋,老子无能,把俺老娘撇在家里,人家姓贾的替我养活老娘,还不该感激人家吗?你为什么不把那姓贾的一起接来?”随后口授一封信,副官一字不改记下,再去接祝氏。
信是这样的:“儿宗昌不孝,自己出外流浪,撇下娘一人在家受苦,真是罪该万死。现在好了,儿已经做了很大的官,和以前的八府巡抚一样大,儿也有钱了,有一辈子花不完的钱,请娘带那位姓贾的大恩人一同来享福吧。等您到来时,儿再向您当面请罪。”
孝子张宗昌被杀时,祝氏闻讯几乎发疯。失去依靠的她因改嫁而没脸回故乡,一度出家为尼;而张宗昌给她的财产,也被其侄糟蹋殆尽……
●激进时代的不公:林纾“反对白话文”
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在无限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管怎样的人、怎样的事都只能占有一个瞬间。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到后世不过是短短几行文字,多少强健有为的人物到后世也只是一个血肉全无的苍白符号。民国史上的人物,比如孙中山,就是四个字:“推翻清朝”;比如袁世凯,就是三个字:“做皇帝”;比如张勋,就是两个字:“复辟”;比如曹琨,也是四个字:“贿选总统”……
在人生短暂、时间无穷的对比面前,只能符号般存在的历史人物还有一大悲哀:吝啬的历史只给他们留出寥寥文字倒也罢了,这寥寥文字还时常把他们刻画得走形走神,甚至面目全非;而且,空穴来风的轶事说不定比正事有名,无据可证的野史往往比信史知者广泛。一个人认真地、付出辛劳地做得很好的事,不一定能在后世留下痕迹;一些并未为之殚精竭虑的、甚至完全是因为某个机缘而触发出的事,哪怕不大,却搞不好就被久久传播。
于是,真相被遮蔽了,人物被扭曲了。
生于1852年的福州人林纾(林琴南)似乎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即便是非文史专业出身的人里,也有不少知道林纾这位横亘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的文化名人,这绝不是因为他是晚清最出色的古文大师之一——晚清文言文学状况,有几人愿去关心了解?
林纾的有名,就在于两件与他那些优秀的文言诗文无关的事:一个是他不懂任何外文,却居然是一位影响极大的翻译家;二是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正在兴起的白话文,是抗拒历史潮流的文化守旧派代表。
一
不懂外文而成大翻译家,这种天方夜谭的事是怎么做到的呢?
靠的是和人合作。
1897年春,林纾夫人刘琼姿病逝,林纾哀痛不已,家人劝他到朋友魏瀚处散心。在魏瀚家中,林纾结识了留法归来的王寿昌。为让林纾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极佩服法国文学的王寿昌向他介绍了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说你的文笔那么好,我们可以把这部名著合译出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