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新篇_春锄【完结】(319)

  起初苗超咬死了不肯让步,说什么也不肯认罪,在他看来既然自己无罪,那吕正贤就是在故意找茬,士兵们维护自己的长官也就没有错,加上他本来就不把这些军校出身的军官放在眼里,反正撕破脸了,干脆就硬到底,一直到高建国说了句“你这么强硬,弄的军心不稳,可怎么对得起皇上”,这才让苗超低下了头,犹豫了一下走到门口看了看自己的士兵,瞪着眼睛大骂道:“狗*养的谁让你们在这里瞎吵吵的?都给我回去该干嘛干嘛去,老子的事情用不着你们跟着瞎操心!蒋礼国呢,他这个副军帅干什么吃的!”

  士兵们被苗超没头没脑的骂了一顿反而人人露出了笑脸,平日里被苗超骂惯了,这个时候听他来几句粗话反而调节了气氛,有个领头的兵士嘿嘿一笑走出人群,朝苗超欠了欠身道:“将军,副军帅和几位将官被咱们扣了,现在刘疙瘩正看着他们呢。”

  “啪!”苗超二话不说就是一个大嘴巴:“放屁,不要命了你们敢扣押上官!快,都去放了,”说着苗超又顿了一下转头朝那些围观的士兵骂道,“狗日的都散了,都散了,谁不散了老子耳刮子抽上来!”

  士兵们都哈哈笑起来,渐渐散去,葛海华拍了拍苗超的肩膀点了点头,转身进了屋子,没一会就见蒋礼国带着十几个军官气急败坏的跑到军部,见到苗超,蒋礼国眼珠子一瞪,张嘴就要开骂,却看到葛、高、吕三个上级都在,这才压了压火气,先给三位大人见过礼,这才咬咬牙狠狠的瞪了苗超一眼,而苗超也不示弱,把那张臭脸一板,立时也把眼一瞪。

  第二卷 第一百七十章 :三分朝政

  这个军帅苗超肯定是干不成了,吕正贤当着几个人的面吩咐蒋礼国暂行军帅之职,约束部队行止,等苗超的事情查清楚之后,上头自然会有个说法,依吕正贤的个性还要把那几个代头闹事的士兵也一起带回军法处,总算是葛海华再三劝说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军心不稳,再去抓人说不定就真的激起兵变了。

  一直为关外战事忧心如焚的帝国皇帝对于吉林府的战事异常关注,实际上当帝**队将吉林府外围俄军包围之后,王财就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了,集结了三倍于敌人的军队,辅以绝对优势的火力,要是再打败仗那总参这些人真都是猪脑子了。他现在关心的并不是接下来的仗要不要的打,而是怎么打。吉林府的俄军被消灭后,三个月之内关外的俄军都没有办法对帝**队形成实在的威胁,利用这个机会迅速打跨满清政府,消灭这个老毛子的盟友,这样三个后即使老毛子的援军赶到,自己也可以逸待劳,只要老毛子不肯放弃锡霍特山、库页岛等,那这仗就得打下去,可打仗最重要的是后勤补给,特别是关外不毛之地,物资运输极其不便,为了应付这几次对俄作战,帝国政府采用海、陆两线运输的办法,一路有帝国水师护送江南粮秣军火从营口登陆后再转陆路,靠民夫人工搬运,效率低而耗费巨大。另一路从江北各省调动军队北上出山海关,基本上都是靠士兵两条腿走,也是费时费力,那个湘军第一军出湘之后,行路乘舟也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如果要扩大对俄作战,完善关外的运输体系就非常重要。

  在王财看来。要致富先修路绝对是一句致理名言,为什么江南各省发展地很快。除了政策对路以外,恐怕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江南各省水网发达,交通便利,再加上不断延伸的铁路网与电报网都刺激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其实江北各省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只是苦于运输不便,山西这么多煤自己用都用不掉。煤价低的惊人,但如果运到缺乏燃料的江南,那价值何止翻了几翻?不要说外贸了,就是搞活国内贸易都对整个帝国经济的发展是有极大好处地。这个到没什么困难的,只要政府肯投资,修几条路算不上什么难事,实行扩大内需地政策三年来(参见129章),每年财政收入20%的投入让苏、浙、赣、闽四省府一级的城市全部通了铁路。而电报线路也随着铁路的延伸而延伸,这些高科技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各种公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快,由政府和商人双方共同投资地发电厂,矿场,道路。桥梁……让无数脱离圣库的老百姓找到了工作,收入不断增加,有了钱的老百姓在消费上的投入又刺激了商品贸易的繁荣,新兴的工厂业主既然得了充足的劳动力,又不用担心商品的销路,“今年你办厂了吗?”成为江南富商们见面最常见地问候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几年的实践也证明帝国政府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些不足有的是因为王财所搞的那一套都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地,很多事情王财心里清楚,但是手下人去办的时候就会走样。少不了要往返几回才能见到成效。但更多的是帝国政府从上到下都缺乏计划性,除了钱百万在资金上循规蹈矩。控制非常严格之外,各种工程的投资都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当年计划的工程一旦延续到了第二年往往就得不到资金支持,因为新年度的计划会将资金分流,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新兴的帝国政府在国内建设上的幼稚,另一方面也突显出了整个政府急于求成的盲目。各地官员为了突显政绩都会在每年地工作安排上开例出长长一串当年将要开工建设地各项工程,到了第二年也不管旧工程是否完工,新的工程又会上马,几年下来这些政绩突出地官员升了一批又一批,各地兴建工程的实际完工数却是越来越少。这当中的漏洞其实非常明显,内阁也是早就知道的,但却没有人敢去跟他们的皇帝说,当今天子好大喜功,谁都不肯去阻了皇上的兴头,最后还是王财三岁的儿子定漠无意中从他老子的办公桌上看到了几份各地上报的计划好奇的问了一句“这些东西都要花银子么?”这才让王财反应过来,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每年财政收入不过十几万两银子,其中二成还要上交给国库,那他怎么可能每年都投入这么多的银子来不断的建设各种工程项目呢?要么是他们上报的是虚假的计划,要么就是他们真的干了这种蠢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