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义赶紧把绿玉交给倪守道,解释了几句,也上马紧追而去。倪守道看着这块带着阿依莎体温的绿玉,心中也是阵阵酸痛,这块玉正是几天前他亲手交给阿依莎的,只是想不到这感情的事情,变化如此之快。倪守道默默无言的在在湖边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他骑马赶回焉耆城后,连下数道命令,在乌鲁木齐、焉耆城休整的国防军除留下几千人防御以外,全军七万人继续北上,聚集了数万叛军的伊犁维吾尔苏丹政权将成为他们的下一个攻击目标,至于那些回族战俘,倪守道下令继续关押,直到皇上对他再次呈上的奏章给予明确的回复为止。
统帅大军出发的时候,倪守道在人群发现了那一身白衣的阿依莎,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们谁也无法挽回什么了,也许只有帝国的皇帝才能最终决定这对痴男怨女的命运。
倪守道的北疆事务奏报到达京师的时候真是非常的不巧,英国人也正在为西藏的归属不断的向帝国展示武力。随着帝国大军在北疆取得的巨大胜利,国际舆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年轻地帝国皇帝有意把手伸到中亚之后。在南亚次大陆也取得进一步的优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向帝国投诚的太平天国翼王迅速的平定了越南北部之后就赖在当地不走了,而且还以越北总督的名意代表中华帝国政府开始了在越北的行政统治,虽然法国人也进一步加强了在越南南部地力量,但是对于列强来说,十几年前还几乎要沦为他们殖民地的国家居然也一步步地开始向外扩张,这是让他们无法接受的。特别是英国政府,英国人认为中华帝国政府的力量应该仅限于维持中国的稳定。并以此为列强提供一个完美的商品倾销地,但现在中国人不但在努力恢复对传统控制地区的影响,甚至还把手伸到东北亚和日本,如果继续让他们发展下去那对于英国在亚洲的霸权是极大地挑战,加上中国政府支持的美国北方连战连败的刺激,英国人终于决心向帝国政府施加压力,绝不能让中国人轻轻松松的发展起来。
对于西藏始终是野心勃勃的英国人终于借口“保卫印度。需要英国人管理下的西藏作为缓冲区”而调集驻印度英军三千人强进入了锡金,秘密陈兵藏锡边界,准备一旦也帝国政府的政治交涉失败,就直接以武力攻入西藏。而此时的西藏噶厦政府也是左右为难,一边是虎视眈眈地英国侵略军,一边是不断派特使劝降的帝国政府,甚至连在东、西两面吃了大亏的俄国人也在为南下印度洋的新战略而向藏人频送秋波,此时的十二世**与八世班禅都还年幼。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参与,原打算继续观望帝国政府在北疆军事行动地藏族高层眼下也来不及继续等下去,无论是联汉抗英,还是联俄抗英,又或者是联英抗汉,他们都必须尽快拿出一个对策来。
而帝国政府这边也是焦头烂额。派往美国的舰队也许是受了美国北方连战连败的影响,在海上也打了几个败仗,好在他们主要担任封锁南方港口的任务,打不过跑还是跑的过的,因此到也没有损失战舰,只是这样一来国内对于王财固执的派兵支持美国北方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一些学子上书朝廷,要求改变对美国的外交策略,联北改为联南,这种墙倒众人推的劣根性再次暴露无遗。就在王财努力安抚国人焦燥地心情时。英国人公使包令也从香港赶到京师。亲自面见了帝国皇帝王财,正式对帝国政府在北疆地军事行动表达了英国政府的不安。同时包令宣布,英国人认为,为了保证英属印度支那地安全,他们有必要派军队进入热纳宗隆吐山。
王财事前并不知道这个热纳宗隆吐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当面对包令说“一切好商量”之后,马上派人马西藏边界地图找来,眯着眼睛找了半天才西藏亚东以南找到这块地皮,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麻烦,原打算平息北疆危机之后再抽出手来解决西藏问题,可人家就是不给你时间,更何况西藏地方政府态度现在也不明朗,包令这次来与其说是外交交涉,还不如说是跟王财打个招呼,因为帝国的军队现在还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四川、云南,就算反对又能怎么样。
第二卷 第一百九十七章 :自治区
帝国政府以倾国之力未必打不过英国人,但问题是现在是否有必要与英国人正面对抗?是否有必要与英国人开始全面的争夺?这仗打得是否划算?王财并没有被国内的舆论所左右,内阁与总参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非常严重,内阁要求通过谈判来降低危害,但军方认为必须当机立断的绝了英国人的非分之想,双方争吵不下,特别是徐寿从天京返回京师之后,洋务派的实力大增,他与容闳一唱一合的主张增兵西藏,把北疆与西藏的问题放到一起解决。这两种左右矛盾的意见在王财看来都有道理,但是向来不肯吃亏的帝国皇帝认为现在去摸老虎的屁股对帝国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无论胜败对于帝国来说都会有难以预料的后果,胜了,则立刻与世界头号强国站到了对立面,从而把英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回亚洲,很有可能从一场边界战争转变成中英两国的全面对抗,那新兴的帝国政府肯定是处于劣势的;如果败了呢,那要失去的不仅仅是热纳宗隆吐山,更有可能导致国人对于政府的怀疑,战与不战可以说对于帝国政府来说都不是件好事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