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后话我们先不说,侯良柱战胜李子成之后,知道刘明远的下落,直接带兵向北,寻找刘明远足迹,终于到达太原见到刘明远,两人交谈之后,侯良柱才知道崇祯帝临危受命刘明远为辅国王,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听从刘明远命令。
侯良柱本事四川总兵,在于杨嗣昌攻打张献忠之时,为人勇武直前深受杨嗣昌赞赏,而杨嗣昌死后张献忠与李自成何为明军,致使明军群龙无首各自交战,侯良柱无奈只好带兵扯到东昌府,在东昌府被张献忠部将李定国打败,带领三千人马隐藏山中,直到数日之前才带兵占领大名府,正好碰到李自成,直到此战不能幸免,侯良柱带领三千人一字排开城下,吓退李自成,要率兵全力追击李自成数百里,带兵返回大名府城,知道刘明远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另一方面也是怕李自成反应过来,在带兵攻打大名府,带着三千人直奔太原府,投靠了刘明远。
刘明远在得知此人经历之后,知道此人不能担当重用,却有小计谋之后,授命此人聚结明军残部,聚集在山西太原,侯良柱当即答应,更是在数月之中,为刘明远拉来数部兵马,数量达到三十万之多,可见此人倒是颇有能力,只不过有时候胆子小了些。
本来刘明远想要逼李自成南下,与张献忠何在一处之时,自己就会带领黑狼军返回联盟,一代东山再起,可是清军皇太极撤回盛京沈阳,清军占时无所异动,刘明远在山西这里又汇聚进四十万大军,一时之间倒是放不下手,只好在这里准备打开局面了。
此时福王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弘光政权,他能登基做皇上这里面不得不说没有崇祯的那道圣旨作祟。
崇祯帝自尽于煤山。这对大江南北的明朝诸臣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事已至此,原来形同陪衬的南京留都的政治作用就凸现出来。很显然,摆在留守诸臣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拥立新君,组织政权。说到血统亲近,福王,桂王,惠王成为不二人选。而由于福王在三藩中年龄最大,又加上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流串到南京附近(淮安)。比起其他两个远在广西的藩王来,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江南士绅中部分东林党人从狭隘的一己私利出发,以福王昏庸为名,坚决反对。但内中隐情却要追溯到天启朝时,为反对老福王继统和老福王之母郑贵妃干政,东林党人已和福藩结下不解之仇。为防止朱由崧登位之后趁机报复。以东林领袖钱龙锡为首,以立贤为名,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继承人——潞王。
潞王血统偏远,自然缺乏继立的理由。但他的所谓贤名,却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直至今天许多不明内情的人还以为憾事。其实,抛开潞王是否真贤不说,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自有其现实考量。当时政治以内阁负责,即使皇帝昏庸,负责的臣下仍可以维持政治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局势而论,留都诸臣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而并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贤君不可。关键在于臣下齐心协力,方能维持危局。现在以立贤为名抛开福王。明王朝散居各地,小有贤名及野心才具的龙子龙孙,大有人在。既然潞王可立,何人不可立?他们自然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选,却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上下其手,借拥立争功。南明的局势势必将土崩瓦解,一发不可收拾了。
第156章立足山西
更新时间2013-6-24 18:11:04 字数:3193
南京的拥立大会正开得热闹不堪之时,远在淮安的朱由崧却慌了神。作为三大热门侯选人之一,却没有人来请他发表竞选演说,施政纲领。前来表忠心,搞投机的也寥寥无几。这一切都使朱由嵩感到情况不妙。而实际上,史可法、马士英等南明重臣一开始就是把他们所挑选和准备拥立的皇帝看作土偶木像的。不论是谁为君,重要的是不会妨碍他们掌握手中的权力。从心底深处,曾经天威凛然的皇帝对这些重臣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摆设。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干预有司”。是的,重臣忌讳的正是一个“干预有司”的皇帝。
干预有司大体是指干预地方政权,有点谋反的味道,这件事情到要从他的老爸说起,他的老爸老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第三子,母郑贵妃恃宠,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年,期间发生很多事情。“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神宗因此荒废朝政以示抗议。欲立其为太子,遂引起争国本。
到了万历四十年,福王已二十七岁,宰相叶向高上疏力争,神宗答应第二年春天举行。到时候却又失信了,见舆论汹汹,不能不就藩,郑贵妃便借机开口,为儿子大捞一把。郑贵妃要求一次赐田四万余顷,群臣力争,不得以减为两万倾,又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庄田四万顷减半,仍须两万顷,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的良田凑足。
第二,籍没张居正的财业,尚存官的拨归福府。
第三,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各种杂税拨归福府。
第四,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划归福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