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这时,年迈的兴登堡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这一串的动作让许多应接不暇,当事情告一段落时,很多人都发现,原本就名存实亡的魏玛政府已经消失在德国人的眼中。取代的是一个**的纳粹政府。
事后希特勒真正意义上的执掌德国军政大权,再也没有人能和他对抗。元首的称呼也随之传开,同时希特勒还亲任德国最高军事统帅。已经拉拢了大量军官的希特勒,颁布这些法案时,军队中并没有丝毫的阻力,反而士兵们还极力的赞成。
随后希特勒又公开宣布,德国再次扩军三十万,如此以来,德国将会有七十万的正规部队。已经撕毁了《凡尔赛合约》,希特勒开始放开手要大干一场了。
这回不单单是法国出来抗议,德国周边的国家也一样,谁让现在的德国已经有了威胁整个欧洲的实力。然而英国的态度还是很不明朗,名面上也呼吁欧洲和平繁荣,没有丝毫的实际动作,暗地里还是一贯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本来希特勒再次招兵三十万,就是想试试各国的反应。结果大出希特勒的预料,特别是英国的动作,让希特勒心中窃喜。这一次的赌博是赌对了,原本希特勒还打算一旦形势不好,就立即插销再次招兵的命令。省得战争的真的爆发。
如今再看到,英法等国只是在嘴巴上抗议,并没有实际行动后,让希特勒的野心更加膨胀去来,同时也助长了德国的嚣张气焰。
身在汉京的陈绍在希特勒真正掌握德国的军政大权时,便已经街道了消息。
陈绍很清楚,中德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是注定的。要说陈绍近二十年来,一直都很支持德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陈绍也没有办法和英法等国建立其商贸通道。主要是因为后面还有一个美国,而且还很慷慨,武器装备都是记账了。那时候陈绍还无法和美国相争。只能卖的德国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赚钱。世界上,没有比卖军火的利润来的更高的买卖了。中华百废待兴,正式需要大笔资金的时候。武器贸易,钱来得是最快的,而且还是黄金支付。可以说,现在中华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当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军火生意的利润。
最后一个原因是,中华需要德国站起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叫他们别老盯着中华,也该去注意注意德国。
虽说中德之间很亲密,但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利益。国与国,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东西,只看值不值得而已。后世二战的意大利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对于德国,陈绍在支持他们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后手。他很清楚养虎为患的道理,对英法美苏警惕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德国的警惕之心。许多秘密棋子被埋在了德国身上,只要一到关键时刻,这些棋子都会发挥其作用。
陈绍给希特勒很多的指点,不过很多东西,都是点到为止。老虎上树的技能,绝对不会让德国人知道。
第二百六十章 希特勒的獠牙
“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英国的绥靖政策也深深的影响到法国,一方面是法国自己也认识到德国的军事压力。寻求英国无果,许多人也倾向于绥靖政策。一厢情愿想法慢慢的在法国蔓延,用小国去满足德国的胃口。
36年,随着希特勒一步步紧逼,英法则一步步后退。希特勒也尝到了胜利的甘甜,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三月份,悍然派遣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希特勒再一次动作得逞了。随后,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一方面,希特勒利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国。另一方面,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伸张正义”。他扬言要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德捷边境调集军队,拟定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
眼看兵临城下,捷克政府自然不愿任人宰割,也加强了边界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发了。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的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不眠。
38年9月13日晚上,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