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闻言,心中苦涩,轻叹一声道:“或许公瑾与刘备还未商议妥当,如何去取那江夏……”
孙权闻言,眉头大皱道:“之前公瑾信誓旦旦,可不是子敬这般说辞,今日观这庞山民书信,孤怎么觉得,这刘备不会背弃荆襄呢?我那妹婿如何不智,也不会为一叛将,大费周章!”
鲁肃闻孙权之言,不知该如何作答,孙权见状,心中暗怒,寒声对鲁肃道:“子敬以为,孙某当如何答复山民?如今荆襄大军集结,本是当往北地,应对曹操的,若荆襄调转兵锋,来我江东,子敬可有计策,以作应对?”
鲁肃一脸苦涩,对孙权道:“或许这只是唐侯威胁之言,荆襄并未有入侵我江东的计划……”
“可一旦有了呢?”孙权不理会鲁肃的推诿之言,对鲁肃道:“一旦荆襄尽起大军,不要说公瑾会占下合肥,就连我江东土地,怕是也难以保全!子敬以为,孤这般言辞,对是不对?”
鲁肃闻言,愕然无语,孙权见状,冷哼一声道:“告知公瑾,速速放人!他若真有本事,就去合肥捉来诸葛亮,关羽!数日用谋,只掳一无用刘备,手段还极为下作,我江东都督这般能耐,还真如庞山民所言,叫天下人耻笑!”
鲁肃见孙权恼怒,急忙劝道:“公瑾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主公可请荆襄使者饮宴,拖他一段时日,没准那刘备改变决意,起兵自立呢?”
“子敬当孤昏聩不成?”孙权见鲁肃还敢再劝,不禁破口骂道:“刘备于荆襄微臣,若欲起兵自立,当须隐秘,如今天下皆知晓此人出使江东,便是有自立之心,又何来自立之胆?之前公瑾信誓旦旦,可得合肥,却连一刘备都劝说不成,若公瑾智穷与此,孤当考虑这江东都督是不是要换人而为了!”
孙权暴怒,鲁肃不敢多言,长叹一声,领命而去。
一叶轻舟横渡大江,鲁肃与周瑜相见,将朝堂上孙权所言,尽数说了,周瑜闻鲁肃之言,神情阴郁,半晌不言,鲁肃心中惧怕周瑜再如数年之前那般心灰意冷,不理朝政,急忙劝道:“主公也是被那庞山民信上激烈言辞,逼得急了……”
深吸数口气平复心情,周瑜叹道:“不怪主公,乃是周某筹划不利,只是事到如今,刘备已被我江东所质,正可用于节制关羽,张飞!那庞山民堪堪数语,便想将刘备讨回,主公同意,周某这边还不同意呢!”
“公瑾勿要一意孤行,一旦我江东群臣不合,必遭那荆襄所乘!”鲁肃见状,急忙劝道:“事已至此,公瑾就索性服从了主公命令吧!”(未完待续。)
第一章 NO.534 周公瑾一意孤行
当今天下三大诸侯,江东最为力弱,只不过弱者有弱者的生存方式,江东倚仗长江天险,虽进取无望,可是无论荆襄抑或中原,若非下定决心,横扫江东的话,都不会主动挑衅与他。
究其原因,也只是因为付出的代价与所得的利益,不成正比罢了。
周瑜与孙权二人,屡屡在江东事务上意见分歧,鲁肃却是知晓,这二人所作选择,皆非过错。江东基业原本就是孙权弟承兄业,孙权得江东后,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一改孙策大开大合的施政方略,这般转变,也使得江东日渐富庶。
可周瑜却是江东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其心思与昔日孙策野望别无二致。挥军中原,不仅是孙策的遗志,也是周瑜的梦想。
江东若是完全按照孙权的计划发展,扫平内乱,囤积兵马,稳扎稳打的发展十余年的话,就算日后不再进取中原,荆襄之地,庞山民与曹操拿这乌龟壳一般的江东,也不会有太好的办法,江东极擅水战,即便是荆襄水军,也不敢说稳胜江东。
只是这般避让的态度,周瑜又怎能看惯?孙权自入主江东,何曾上过战场?眼见着中原与荆襄两家,日益壮大,周瑜心中怎能不急?孙权虽有问鼎之志,可其心底最为在意的,却是保全父兄留下的这份基业,在孙权看来,这天下能得最好,若取不来,总不能把家底丢掉。
所以孙权在面对强势的荆襄之时,总会先行避让,非是孙权未有一战之力,而是他不敢将江东基业,置于险地。
然而诸侯相争天下,便是庞山民与曹操二人,亦会四处亲征,以身犯险,二人皆知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所以像孙权这等惜身如命的家伙,二人心底终究还是看不起的。
只不过这也是诸侯的立世之道,昔日张鲁,刘璋,陶谦,孔融等,皆如孙权的做派别无二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孙权这般处世,对那两家诸侯而言,却实好事一桩,庞山民即便与孙权乃是姻亲,也不会在这件事上,提点于他。
周瑜这些年来,也尝试着向孙权妥协,周瑜深知君臣不和会为江东带来灭顶之灾,只是许多时候孙权的抉择会让周瑜忍无可忍,在周瑜看来,如果完全按照孙权的规划,经营江东,江东纵使能够日渐富庶,可于那两家诸侯而言,江东也只是一块更大的肥肉罢了。
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周瑜与孙权争执多次,只是孙权仍固执己见。诸侯罢战三年期间,江东富足,军中士卒也得到了巨大的补充,孙权对江东有如此盛况沾沾自喜,而周瑜却是知道,江东虽发展的不错,可那荆襄与中原两家,又岂会停滞不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