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东周郎_草牛【完结】(254)

  想到此,笮融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泾县县衙。

  泾县县令刘波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他的面前是一盆他最喜欢的迎春花,黄色的花朵开得正艳。

  刘波的心情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围城的周瑜大军并未开始攻城,只是将县城围得铁桶一般,如今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已经完全中断了,不知道太守大人和刺史大人会不会派精锐士兵过来相救?听说刺史大人手下的骁将太史慈的两千精骑可是一支常胜的队伍,战斗力强悍无比,如果派他来解围就好了。

  歙县县令王鸿大人亲领一千士卒来援,现正屯于南门外,可是他的士兵太少,不足以震慑敌军,也无法攻入城中,只能扎下营寨固守,以观后变。

  其它路的援军则是连个影子都没看到。想到此,刘波不由得恨恨地骂了一声,“哗~~”吐了口痰在地上。

  令刘波最头疼的还是围城的周瑜军队,他们围而不攻,整日里在营寨里操练,声音喊得震天响,那些士卒个个把胸脯挺得高高的,彷佛他们的信心很足一样。

  刘波认为他们是在虚张声势,暗地里肯定在筹划新的攻城方法,否则不会就在泾县城下与自己耗下去,那样的话,吃亏的肯定是他们,毕竟他们远道而来,粮道遥远,还要渡江,非常地不便,支撑不了太长时间的。

  “报~~”一名亲兵匆忙跑了进来,急声报道:“大人,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

  刘波一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这个还是自己的兵么?咋这么有幽默感呢?他把脸一沉,闷声道:“何谓好消息?何谓坏消息?还不速速报来!”

  那名亲兵显然是与刘波的关系很熟,见刘波的脸色黑了下去也不以为意,他撇了撇嘴,说道:“好消息是黟县的援军到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坏消息就是……歙县王大人的军队突然撤退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攻略丹阳(三)

  歙县。

  秦始皇26年置歙县。《新安志》记载:“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此刻,歙县本不甚高大的城墙上,旗帜已经变换了,原先是黄色黑字的“王”字旗,现在是黑色红字的“周”字旗。

  庐江军别部司马董袭穿着一身鲜明的盔甲,肃立在城墙之上,旌旗猎猎,回首望着沐浴在阳光中的歙县县城,董袭不由得想起了昨日的事情。

  就在昨日,董袭率领所部人马一千名士兵自泾县奔袭歙县,夜间赶到歙县城下,顾不得疲劳,紧接着便发起了攻击。歙县县令王鸿将县城里几乎所有的士卒都带去泾县增援了,只留下一百多名老弱病残的士兵,虽然王鸿又在城内百姓中募集了数百名青壮协助守城,但这些人连盔甲、武器都没有,拿着菜刀、劈柴斧、铁叉就上了城墙,见到董袭的军队攻城,一个个的小腿肚子都在打颤,哪里能守得了城池?

  半个时辰之后,董袭的军队便攻入了歙县城中。

  按照高顺的叮嘱,在战前董袭便向所部下令:“如今俺们俱是庐江太守周瑜部下的正规军队,需得严格遵守部队的军纪,不能再像山贼那般破了城后便烧杀抢掠。这八大军纪是:”

  “第一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二大纪律:绝不抛弃、绝不放弃。”

  “第三大纪律: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第四大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第五大纪律:不住民宅,不骚扰民女。”

  “第六大纪律:一切缴获需上交。”

  “第七大纪律:不损坏庄稼。”

  “第八大纪律:不虐待俘虏。”

  董袭最后补充说道:“有违令者,斩!”董袭又任命了一名心腹为刺奸,专门负责军纪的监督和执行,以震慑全军。

  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董袭所部进城之后对百姓秋毫无犯,只是打开了县府的辎重库,将王鸿多年积攒的钱粮和军资器械搬运一空,又开仓赈民,歙县的百姓们顿时欢天喜地地来领粮食了,口中连声夸赞庐江周瑜的军队就是好,知道心疼老百姓。

  看到这样的百姓拥戴的场面,董袭不由得咧开他的大嘴,开心地笑了。

  一名斥候匆匆走上城墙,向董袭禀报道:“董将军,我军探马在五十里外发现了回援歙县的人马。”

  斥候的话打断了董袭的回忆,他猛然醒过神来,连声问道:“你们可曾看清了?确是原来歙县的人马?大概有多少人?”

  斥候抱拳回道:“据我们的测算,这批人马就是原来歙县增援泾县的那批人马,大约一千人。”

  “太好了!”董袭兴奋地挥了下拳头,他侧过头,对身旁的一名小校问道:“弟兄们都集合完毕,准备妥当了?”

  那名小校也兴奋得脸色有点发红,彷佛是一个猎人看到自己一心想捕获的猎物即将落入自己布下的陷阱一般,他忙朗声回道:“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好!”董袭大手一挥,高声下令道:“传我命令,全军即刻出发,目标佛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