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东周郎_草牛【完结】(41)

  如今,这伏虎寺被孙夏占据,经历了数年的修建,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固的堡垒,一千余人马就盘踞在此。

  大雄宝殿内,香烟袅袅,最高处供奉的不是我佛如来,而是那骑着一头青牛的太上老君。一个身着道袍的中年汉子,满脸的精悍之色,正在上香,此人正是孙夏。这时,一个小头目样的人走近他身边,低声秉道:“报大将军,有情况!派出去巡山的弟兄发现有官府的军队进山了。”

  “哦……”孙夏很是惊疑。他自逃到冶父山之后,蛰伏了一段时间,因北方的黄巾之乱,很多百姓俱南下江南避难,其中既有贫民也有地主富商,孙夏趁机打劫了不少财物,胁裹了一些百姓,平日里以“太平道”的思想灌输给他们,将他们编入自己的队伍,逐渐地达到了一千余人,官府军队进剿了几次,却因指挥不力、士卒无心恋战而失败。这使得孙夏的心开始自我膨胀,梦想着有一天杀下山去,从者如云,又可以开创一番天地了。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孙夏前几日已自称奋威大将军,晓喻全军,他在“太平道”中位置仅在张角、张梁、张宝之下。

  此时忽然听到有官兵进山的消息,倒是让孙夏吃了一惊,毕竟已有大半年没有官兵来进剿了,前些日子,舒县县令刘骏还派人上山来联络,语气间颇有招安自己这支部队的意思,难道是……他们知道了自己自封为奋威大将军的事情,咬着牙前来送死?

  孙夏毕竟久经战阵,考虑了一会,冷静地对那个小头目说道:“官兵情况未明,不可轻举妄动。多派些人手盯紧点,继续观察,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速速来报。”

  “是!”那小头目见头领一点也不惊慌,心里也安定下来,心道就算那些官兵来攻打山寨,还不是跟前几次一样,丢盔弃甲而逃?便轻轻松松地传令去了。

  一个中年道士头戴黄冠,身披道袍,手摇纸扇,笑呵呵地自太上老君的雕像后面走出来,向孙夏说道:“孙大将军刚刚即位,就有人送贺礼来了?”

  今天闷热,每日码字的感觉虽然感觉有点累,但还是挺充实的,挺快乐的。快乐来自于原创。收藏我的书的朋友越来越多了,真是非常感谢。你们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再次感谢!

  第三十二章 五斗米教

  在孙夏的山寨内,出现了两个道士打扮的人。

  一个自然就是刚刚自封为“太平道”奋威大将军的黄巾军头领孙夏,另一个则是“五斗米教”的大法师张隋,就是在舒县指点周瑜去寻小鱼儿的那个道士。

  东汉末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流行着两个道教流派,一个是“太平道”,一个是“五斗米教”。

  “太平道”是由巨鹿人张角于汉灵帝建宁期间创立的,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的主要经典是道人于吉所著《太平经》,它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为基础,十数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八州。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五斗米教”又名“天师道”,由江苏丰县人张陵于汉顺帝汉安元年在巴蜀创立,因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被称为“五斗米师”,他所创立的教派也被称为“五斗米教”,凡是加入该教的人需缴纳五斗米作为教费。

  张陵、张陵之子张衡、之孙张鲁,教内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三张”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教”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与方术及其组织制度。到张鲁时,据汉中自立,将其统治区域设为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成为一方乐土。

  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教”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教”教义思想。

  “五斗米教”的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它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

  “太平道”创立的时间比“五斗米教”晚,但影响力大得多,教众遍及中原各地,而“五斗米教”主要在巴蜀地区发展,影响力较小,但却延续了很长时间。黄巾之乱后,“太平道”日渐消亡,教众也逐渐地融合入了“五斗米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