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铁血大民国_大罗罗【完结】(505)

  托洛茨基也皱起眉头,他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中G党内有多少改良主义者和“中派”分子。甚至不是高尔察克的黄金和那一百多万白俄,而是远东共和国的四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日本人已经把爪子伸进远东共和国了,还有情报说他们的两个师团已经从伯力出发西进,准备帮助谢苗诺夫控制整个远东共和国,甚至还会染指贝加尔湖以西。那样俄罗斯将要失去的。可就是半个国家了!

  所以他立即提醒道:“列宁同志,现在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远东共和国。远东局(俄G)主席舒米亚茨基同志报告说,已经有超过三万日本军队越过阿穆尔河向远东共和国境内出击了。舒米亚茨基认为日军很可能是想抢在红军打过贝加尔湖之前,将远东共和国完全控制在手中。所以舒米亚茨基同志希望我们能立刻加强远东的革命力量。”

  “嗯,是要加强远东。我们不能失去那四百万平方公里。”列宁暂时放下了高尔察克黄金的事情,关注起远东局势了。他反问道:“托洛茨基同志,革命军事委员会准备如何加强远东的力量?我们有办法把红军派过去吗?”

  托洛茨基也没什么好办法,现在西伯利亚铁路线还在白俄的控制之中,西部的红军主力根本过不去,唯一的办法就只能设法在远东当地招募军队了。他想了一会儿,才斟酌着道:“只能更广泛地动员远东当地的少数民族加入红军。此外还要设法从中国的我国侨民中间招募支持我们的同志……日本在占领远东的滨海边疆省和萨哈林边疆省以后就开始大肆驱逐拥有俄罗斯血统的居民,这些人大都流亡到了中国,其中也有许多我们的同志。现在仅哈尔滨一地,就有约5000名俄共党员!这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过日本要是真的下了夺取远东共和国的决心,靠舒米亚茨基同志所掌握的力量,恐怕还是很难保全那里的。

  所以,我们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万一在我们的主力红军打到贝加尔湖以东之前,远东共和国已经被日本和谢苗诺夫反动分子完全控制,我们应该怎么办?”

  “打回去!应该把失去的东西夺回来!”一个带着格鲁吉亚口音的声音冷冷地道:“不仅包括远东共和国,还包括滨海边疆省和萨哈林边疆省!”

  列宁和托洛茨基一听到这个口音就知道说话的是斯大林,斯大林是个实干派的布尔什维克,不擅长滔滔不绝的演说。就是开会的时候也很少说话。不过往往能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找出简单直接的解决办法。

  托洛茨基皱眉道:“我们恐怕没有这样的力量,而且中国现在正渐渐倒向日本!”

  “那就想办法把中国拉回来!”斯大林沉着声说:“我们一次只能对付一个敌人……日本比中国更危险,所以我们要先对付日本。等打败了日本再找中国把黄金要回来就是了,如果他们不还,我们就出兵占领蒙古!”

  “能拉得过来吗?”托洛茨基兼着外交人民委员,对中国国内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微微摇头:“中国国民政府内亲日派的势力很大,孙中山本人曾经长期流亡日本,现在统治满洲的蒋介石依靠日本的支持才上位的……”

  “那中国GCD呢?还有那个常瑞青上将呢?我好像听说蒋介石是常瑞青的政敌,那常瑞青一定是反日派吧?我们要帮助他成为中国的领袖。”斯大林的对于敌我关系倒是看得非常透彻的,敌人的朋友肯定是敌人!常瑞青和蒋介石是政敌。而日本支持蒋介石,所以常瑞青铁定反日……而苏俄也反日,所以和常瑞青还是朋友!

  “可是常瑞青也支持接受高尔察克和600吨黄金!”托洛茨基恨恨地道。

  斯大林哼了一声:“天上掉下600吨的黄金来谁会不去捡?除非是傻瓜,而傻瓜是当不了上将总司令的!”他冷冷笑道:“如果孙中山什么时候死掉了。我敢保证常瑞青一定会为了打击蒋介石这样的亲日派采取反日政策!同志们,你们不要忘记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还保留有租界地,还保留着种种特殊权益……这些都是常瑞青反日的借口,他和GCD很容易煽动起民众的反日情绪!

  而中日要是处在战争状态,他更可以用日本特务的罪名。把国民政府内的国民党势力一扫而光!将80%以上的中国牢牢控制在手。然后再和我们联手打败日本,消灭日本支持的蒋介石!到时候,他就是中国的伟大领袖了!”

  “可是孙中山什么时候会死掉呢?他才50多岁啊!”列宁喃喃自语道。

  斯大林目光灼灼,狠狠说道:“这个问题应该请教捷尔任斯基同志!”

  ……

  “快!手脚都给我麻利点儿。安放好炸药以后别忘了点着导火索……”阿穆尔自治军骑兵师的二师长赵三妹正骑着一匹蒙古种的骏马,在夜色里指挥着自己手下的工兵将一包包的炸药安放到一座铁路桥上。在这座铁路桥四周。还散开着两个连的骑兵,都是全副武装。腰里面挎着西洋式的马刀,手里拿着自来得手枪,不过全都没有穿军装,都是便装打扮的。这些骑兵都各自高了制高点,站立在马背上伸着脖子四下张望着,看来是在警戒放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