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约翰听到爱因海尔计算的数字,肯定会立刻嗤之以鼻。
这家伙以为自己计算出来的数字很吓人,实际上约翰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有多么艰巨!在未来的四十年间,洛克菲勒基金会光在协和一家的总投资就高达五六千万美元!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并且协和也位于亚洲顶级,但是也充分说明了医学教育的巨大投入,更何况约翰从来就没考虑过要比协和差,他希望自己体系内的每一所学校都能和协和一样的强大!
这就意味着光是十所医学院的投入,未来就需要数亿美元之多!
更何况约翰未来的计划远不止十所医学院那么少,一个四万万人的泱泱大国,哪怕一百所医学院也是不够用的!如果非让约翰给出一个数字的话,他认为一个省份至少要有五家医学院才勉强够用,而且还是勉强的情况下。
当然,这只是约翰心中的理想而已。
事实上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约翰没有那个实力在全国筹建上百所医学院,就是真的有这个实力,约翰也不会干出这种蠢事——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太多的现代医师其实反而是个负担!
是的,负担!
想想爱德华·胡美在长沙的遭遇吧,他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才让一小部分长沙人接受了洋人医师,接受了不是汤剂的药物,接受了用锋利的刀子在人身上划来划去的所谓手术……只是一少部分人而已!这还是在一省的省会,如果在更小的城市或者乡村呢?想要说服人们接受现代医学,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和代价?
所以说,脑袋一热就上是万万不可的。
而且别忘了,筹办一所医学院,尤其是一所满足约翰要求的医学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建起校舍、购买仪器都是简单的事情,需要的无非就是金钱和时间,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办?就算在约翰的引导下,如今到东北十校和德国学医的留学生人数每年都在上涨,未来十年内每年都至少有上百人学成回国,但是愿意去这些学校任教的又有几个?颜福庆遇到的难题,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教学的人才!”
想到这里约翰也忍不住一叹,苦笑道:“不见得学医回国的人都愿意去教书,愿意教书的恐怕也大多会选择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需要我们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啊!”
钱能解决的问题,在约翰看来就不是问题!
现在亨特拉尔财团就像是一台全速运转的机器,正在拼命为三年后的战争做着准备。以他们庞大的规模和超前的眼光来说,在一战里肯定可以为约翰赚够这个计划的所需资金,甚至还会超出许多倍!但是人才的问题就有些难解决了,至少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不然约翰就不用请容闳帮忙写那几封信了……
就在约翰有些头疼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伍连德突然开口问道:“亨特拉尔先生,冒昧的问一句,您刚才说的医学会……是说要帮中国筹建一个医学学术组织的意思吗?”
第四十章 老做法
中华医学会最初的倡导者,就是伍连德。
实际上早在1910年的时候,伍连德就在报纸上倡导成立一个中国自己的医学会,只不过因为一来国内“西医”实在是太少了,而且个人声望也不够,三来成立一个医学会是要花钱的,所以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直到1915年的时候,中华医学会才正式成立。
相比较于未来全国数百万医师,医学会数十万会员的庞大规模,早期的中华医学会规模小的可怜,成立时不过两百多人,第一任会长则是刚刚毕业回国没几年的颜福庆。一介泱泱大国的医学会会长,由一个33岁,刚拿到耶鲁大学医学博士不过六年的年轻人为会长,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中国现代医学的窘状——实力弱小,影响力极低。
对于现代医学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这本来就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且别忘了,这年头中国还是传统医学的天下,势力可谓是根深蒂固。比如说伍连德在东北抗击鼠疫的时候,许多中医便对他的各项措施大肆抨击,双方战的不可开交,从而导致了伍连德后来掌权后一力想要学习日本,彻底废除中医的行为……
好吧,扯远了。
对于伍连德的疑问,约翰自然是心知肚明,笑着点头道:“不错,伍先生,遍观诸国皆有一个公益性的医学学术组织,比如说英国医师协会,美国医学会等等,我认为如果想要推广现代医学,促进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成立一个医学会势在必行!因此我考虑,想要资助成立中华医学会,并且创办《中华医学杂志》……”
话还没说完,伍连德和颜福庆脸上都泛起了喜色。
不管后世所谓的医学会和医师协会如何的向“钱”干,干了多少让人不齿的事情,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全国的医师们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大多通过学会进行,这一点未来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中国脆弱的现代医学基础来说,成立一个医学会的作用无疑是非常大的。
哦对了,还有一本学会的杂志!
只不过成立中华医学会也好,创办一本杂志也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定的基础,同时还需要金钱、人脉和组织经验的支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